报刊亭增加了很多新功能。 龙巍 摄
浙江在线09月15日讯
有人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街头的报刊亭——城市“衣襟”上的“鲜花”。
曾几何时,这三平方米的报刊亭,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了——不仅卖报纸、杂志,还提供矿泉水、饮料、纸巾、充值卡等等,甚至还可以代缴电费、电视费、代买车票……
报刊亭早已走出了报刊的范畴,开始往街头便利店方向发展。除了报刊亭,部分公共自行车服务亭也被打造成了街头便利店。
在各种商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林立的今天,街头的这种“小摊贩”是否有生存的空间?又是如何在大型购物广场的挤压中求生存?
记者对杭城的报刊亭、天堂(打个大阳伞卖报纸的摊)、公共自行车服务亭进行了调查采访。
街头报刊亭:生意越来越难做
严大妈退休后在马市街经营了一家报亭,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严大妈告诉记者,几年前生意还是不错的,但最近这几年开始,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现在看报纸、看杂志的人少了。”严大妈说。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都喜欢上网看新闻。在记者采访的这段时间里,报亭周围一直人来人往,但是前来光顾报刊亭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匆匆走过,偶尔会有个把年轻人过来买纸巾或者矿泉水。
让严大妈感觉很有压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报刊亭的租金太高了。据大妈透露,她一个月营业额大概是3000多元,但报刊亭一个月的租金是2000元,三分之二的收入都用来交租金了。
报刊亭也是份相当辛苦的营生,工作时间很长。严大妈每天从早上6点左右就开始在报刊亭里了,一直要到晚上六七点,每天基本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
严大妈表示,现在报亭如果单单靠卖报纸杂志是赚不了钱的。在大妈的报刊亭里,记者看到,除了报刊杂志,还有饮料、纸巾、雨伞、地图等一些小东西在售卖。大妈表示这些东西既能方便来往的行人,同时自己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在记者停留的这段时间里,不时有些游客或是市民前来问路,大妈都很热心地给予了回答,她觉得能帮助别人是一件挺快乐的事情。
虽然收入不高,但严大妈表示自己做得还是蛮开心、挺充实的。她说,自己也并没有指望这个报亭赚多少钱,只是想在退休后找点事情做,一来可以补贴退休工资,二来可以消磨时间。大妈还半开玩笑地说:“只有多动动手脚,多转转脑子,有事情做,老了才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天堂”报摊:从七八百家萎缩到一百来家
杭州除了报刊亭,还有报摊,就是马路边上撑把大伞的那种,这报摊还有个很诗情画意的名字叫“天堂”。跟报刊亭相比,“天堂”能提供的服务真的很少,只能卖卖报刊杂志和各类充值卡。
李大爷就是这“天堂”的一个摊主,他的摊摆在华东家具市场附近。李大爷表示,自己摆这个摊子就是找点事情做做,虽然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还挺辛苦的,但是生活充实了不少。
李大爷告诉记者,他的生意并不好,一个月只能赚1000多元,但好在他们的报摊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如果还有租金等其他费用,他们就没有钱赚了。大爷表示,现在物价涨得厉害,而报纸杂志的价格却没有什么变化,以前赚1000多元对他来说够用了,可是现在却感觉手头有点紧。
采访中,记者发现公交车站附近的“天堂”生意会好一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兑零钱坐车的人多了些。杨大姐的“天堂”在城西一公车总站边上,平日里常常有人过来买水、报纸、纸巾之类的东西兑零钱。
这个车站在月初和月末的时候可以充值。为了方便平时充值的人,杨大姐就进了一些公交充值卡在卖,面额50元的卖51元,通常顾客会要求她帮忙充上,一个月也能挣个百来块钱。杨大姐还卖手机充值卡和游戏点卡,她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大部分收入来自这些卡。
为了让报刊杂志卖得好一些,杨大姐在进货上也比较注意,进杂志的时候尽量选比较受欢迎的,并且有东西送的那些,比如送购物袋、笔记本、化妆包之类的时尚类杂志,“有东西送会卖得比较好。”
黄先生是一位老报人,在杭州做报刊发行已经很多年了。黄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报刊亭的生意真是越来越难做了。早几年,手机还没这么普及的时候,他们只要在报刊亭摆上几部长途电话机,一个月就能赚上千元钱。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打这种电话了。
至于“天堂”,黄先生表示,因为只有一个阳伞遮风挡雨,夏天在太阳下暴晒,冬天在寒风里挨冻,加上现在生意又难做,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了。据另外一位做报刊零售的业内人士透露,杭州最多的时候有七八百家“天堂”,现在萎缩得厉害,只有100来家了。
公共自行车服务亭:商业模式还不成熟
在我们城市的街头,还有一种小亭子不能忽略,那就是公共自行车服务亭。公共自行车作为杭州的金名片一直受到大家的瞩目,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亭自然也是一道风景。而且公共自行车服务亭遍布杭城的各个角落,有数据统计,杭州市区有20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在不少商人看来,这些密集的服务点,蕴藏着丰富的商机。
去年,不少公共自行车服务亭被承包了出去,打造成不同类型的便民店,卖水、饮料、还有冰糖葫芦、小零食等东西。
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服务亭一年的租金是3万元,去年一年做下来,不少商家发现,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商业模式还有待商榷,很多人都没赚到钱,甚至有一些商户今年就没有再继续做下去了。
杭州大厦附近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亭被开成了一家奶茶店,但记者去了几次都是关门的。
一位对公共自行车服务亭做过了解的超市老板告诉记者,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最大的优势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要么就在市中心的繁华路段,要么就在居民住宅小区周边,要么就在景区里。但也有一些缺陷,比如为了不妨碍交通,亭子是分布在人行道上的,留人比较困难,面积过小,商品很难陈列。“它的面积没有报刊亭大,所能经营的产品有限,如何能让这么个亭子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好好规划。”
有相关专家表示,做这样的服务亭,要先定位好,在经营模式上要创新,并且因地制宜,对各个服务店进行分析、筛选,拓展合适的业务。景区就配备合适游客的内容,小区就配备合适百姓生活的内容,还是要从服务上着手。
“多元化”经营
是生存秘笈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报刊亭等摊头的老板都表示,现在的生意不好做,报刊的利润本来就不高,现在购买的人比以前少了,这个生意就更赚不了什么钱了。不过,也有一些老板是例外。
罗先生30多岁的样子,现在在城西经营一家报刊亭,他就觉得生意还是蛮好做的。和严大妈的报刊亭不同,罗先生的报刊亭堪比一个小型的便民服务中心,不仅可以买报刊杂志、水、纸巾之类的东西,还可以充话费,代缴电费、数字电视费,还可以代买汽车票。记者注意到,在这三平方米的报刊亭里,连电脑都配置上了。
说起自己的收入,罗先生说,因为他的报刊亭位置比较好,刚好在公交车站边上,生意还过得去,加上代缴费也是有服务费可以挣,一个月他能挣4000多元(除去租金和成本)。
罗先生坦言,“现在看报纸的人少了,很多人买报纸都是为了兑零钱坐公交车。还有的人同一期报纸买很多的,是为了纪念自己上报纸了。要看新闻都上网去看了。”
在网络时代,怎么让自己的报刊亭生存下去?罗先生觉得只有拓宽服务领域才能谋得发展。“今年夏天,杭州的很多报刊亭都进行了升级,外面重新弄过了,还配置了电脑,缴电费、电视费,代买车票等内容都是有了电脑以后才做起来的。我已经帮好些人缴过电视费、电费了,在我这儿缴费很方便,不像银行或者营业厅,要排很长的队伍。住附近小区的一位大姐自从发现我这儿缴费很方便后,能缴的费用都叫我弄了,虽然我这儿缴费要一两块钱服务费,但大姐说这是花钱买时间。等着缴费的时间,她有时候还会买两本杂志。在别的报刊亭我看到过有老板对来缴费的客人态度不是很好,还一问三不知,我觉得他们是浪费了做生意的机会,把客人往门外推。其实那个(缴费)多操作几次就会了,并不复杂。都说要与时俱进,我们卖报纸的也一样,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行。光卖报纸肯定没钱途,做好服务才是硬道理。”
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杭州的很多报刊亭都提供各类代收代缴、票务、充值等便民服务。据了解,今年3月初开始,杭州市邮政局以民生需求为切入点,以信息化为引领,对杭州的386个报刊亭进行便民服务升级。升级后的报刊亭,可以缴纳水费、电费、煤气费,为手机、电话、公交卡充值,购买汽车票、飞机票、火车票……这意味着,报刊亭在往百姓的便民服务亭方向发展。
不少摊主表示,增加了服务内容后,收入增加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