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园区缺乏发展空间时,应该怎样寻求突破的途径?嘉善罗星街道的选择是“两条腿”走路:在园区内部,通过“腾笼换鸟”,让同一地块的产出增长了近600倍;外部,在资源要素更为宽松的江西永新建立“园区飞地”:永新—罗星工业园,拓展发展空间。
当一个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传统产业,面临增长乏力时,如何寻求到产业的新增长点?嘉善木业的做法是,抱团出击、核心留守:在林木资源集中的区域建立基地,将初级生产企业搬迁过去;同时把设计研发和终端产品生产的企业留在本地,避免产业空心化。
当一个县区面临新的区域竞争时,如何破解资源要素制约,打造持续竞争力?2008年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点之后,嘉善县就努力寻求转型升级的路径。历经两年多时间的摸索和努力,从最初的六大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明确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到制定工业投资项目准入门槛,再到全面实施“五个一批”计划,嘉善举全县之力推进的转型升级正逐步显现成效。今年1至8月,该县淘汰、关停和转移项目38个,腾出土地456亩。
与此同时,更高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未来五年,嘉善将按照“五年翻两番”的目标,力争实现1000亿元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产值,并培育发展3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3家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和30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
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嘉善转型升级的这些做法或许能为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县域经济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个工业园区的“腾笼换鸟”
“所有的成本都在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嘉善善东钢材有限公司老板吴界汉近两年来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事紧固件产业十多年时间,但吴界汉的公司规模一直不大,顶峰时产值也不过3000万元。而近年来,长三角一带工业用地奇缺、土地成本高昂、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就像几座大山一样,压得吴界汉透不过气来。
而这并非善东钢材一家企业或是吴界汉一个人的窘迫。
其所在的罗星工业园,经过10年建设已有企业150多家,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金属制造、电子元器件等产业,但其中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只有31家,规模小、产能低、产业层次不高是这里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企业必须尽快找到出路。
对于这一问题,罗星街道党委书记李捷有着更深的思考。作为嘉善新城开发区所在地,县委、县政府对罗星街道给出的定位是: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成为转型升级的示范、体制创新的引领和西延拓展的精品。美好蓝图已经勾画,然而当下的现状却是:建设用地十分有限,致使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因为无地可用而难以落地。
一方面传统产业需要资源要素、发展环境更为宽松的平台,一方面发展新兴产业又急需腾出空间,于是罗星街道作出决定,由政府搭台,引导企业外迁。
今年4月7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这个距嘉善近1000公里的县城内,永新—罗星工业园正式开建。
这其中,既有企业想要转的自发愿望,更主要的还是得益于政府带着转的强大支撑。为此,街道不仅成立了嘉善罗星(江西永新)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和园区形象策划与推广等,还挑选了精干力量常驻永新挂职,负责帮助入驻企业与当地政府进行对接,为园区企业无偿提供全程服务。“就连土地价格,也是由街道出面,与对方整体协商的。”嘉善县经贸局副局长邓国忠告诉记者,正是这一运作模式让企业少了很多顾虑和担忧。
目前,永新—罗星工业园首期已入驻企业6家。转移过去后,新厂的投资规模普遍大于原来,产业层次、技术含量也都有相应提升。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该工业园将力争容纳转移企业30到5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
除了引导企业外迁之外,罗星街道还通过实施“淘汰一批、升级一批、转型一批”的行动,实现“腾笼换鸟”、“退低进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罗星街道和合社区,21家小企业被淘汰、转移后腾出的75亩土地,将迎来一家手机整机生产、芯片研发企业,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50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分别是过去21家小企业年产值和税收总和的600倍和1000倍。
一个产业的转型突围
曾经,木业是嘉善经济中最具影响力的产业,树立了“零资源经济”的典范,也成就了嘉善“中国木业城”的美名。截至2010年,全县拥有注册木业企业600余家,产值为百亿元。
日辉木业是当地一家常青藤式的企业。脱胎于该县第一家木业企业的日辉木业,1987年在嘉善第一个做起了胶合板;在市场异常红火的1996年,又率先转做贴面板;等到贴面板市场被许多人看好的时候,他们又转而做起了集装箱地板。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日辉始终坚持“先于市场变化而变化”的理念。
金融危机后,不断上升的成本和不断滑坡的效益又让日辉想到了“转”。目前,日辉位于干窑镇占地90多亩的厂区已经基本处于关停状态,与此同时,一个投资1.8亿元、占地120亩的全新厂区已经在江苏泗阳矗立起来。
干窑镇另外还有2家木业企业也正打算将工厂迁至泗阳。干窑镇党委书记陆春浩告诉记者,为了帮助企业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空间,经过多次调研、对接,他们最终选择了江苏泗阳,因为那里的土地价格只有嘉善的五分之一左右、劳动力成本只有嘉善的二分之一左右,而且那里还是“中国杨树之乡”,有着极强的资源优势。目前干窑镇共有大小木业企业80余家,陆春浩预计,未来可能有三分之一企业会选择将初级加工环节外迁,而嘉善保留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与成品制造环节。
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嘉善木业企业就曾有过一次“走出去”的尝试,但那次尝试,在县经贸局局长高嵩的回忆中,“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悸”。当时30多家企业尝试把初级加工环节转移到山东、江苏等地,但因为不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因素,均以失败告终。
“上一次,更多的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一种单打独斗的方式,而这一次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政府、行业协会更多地发挥作用,是一种抱团式的‘走出去’。”高嵩告诉记者,这一轮木业企业的“走出去”,首先由政府搭建平台,做好前期对接工作,再引导企业过去。而且选点相对集中,这样企业在外地的发展也能形成一定的集聚度。
通过有序转移,嘉善木业将形成更为合理的发展布局:从事初级生产的企业向资源集聚地靠拢,利用更为宽松的环境资源做大规模,生产终端产品的品牌企业留在嘉善本地做大做强,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呼应发展。
一个县域经济的转型路径
罗星工业园和嘉善木业的转型路径,只是嘉善县“五个一批”转型升级的一部分,从2008年列入全国科学发展示范点后,该县就开始对县域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进行探索。
所谓“五个一批”,具体指通过“强制淘汰一批、适时关停一批、有序转移一批”,为新兴产业、大企业发展腾出土地、能耗、排放空间;通过“倒逼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不难看出,“五个一批”其实就是嘉善县在做一道“谁去谁留、扶谁限谁”的选择题。
嘉善县委常委、副县长马佩莲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嘉善县GDP年均增长超过14%,2010年全县GDP总量达到275.37亿元。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要素制约及环境容量瓶颈已日益显现,如何在科学发展示范点上,更有力地显示出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嘉善面临的难题。
从“五个一批”往前看,近年来嘉善转型升级的步伐从未停歇,尤其是提出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之后,嘉善更是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桎梏,超前谋划发展思路。
2010年8月,该县出台《关于加快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电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等四个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数字处理、电力电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研发等四大产业。到“十二五”期末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
配合新兴产业的打造、传统产业的提升,该县随后又制定了“工业投资项目评价办法”,以产业导向和布局、投资强度、环境影响、能耗水平、投资效益、技术水平等7大类20余项评价指标,对项目实行前期准入评价与后续跟踪评价。
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到设立工业准入门槛,再到现在内容涵盖更为丰富的“五个一批”,嘉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路径。
随着“五个一批”工程的全面展开,伴随着关停转移工作力度的加大,该县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了暂时的影响,上半年GDP增速有所放缓,同比增长12.6%。“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随着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和转型效果的显现,嘉善经济将迸发出更持久的增长力。”马佩莲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目前转型升级在嘉善已形成共识,包括土地、环保、税务、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多个条线在内,和经济主管部门一起形成了共同推进力。
正是在这种合力作用的推动下,上半年嘉善县“五个一批”工程进展顺利。截至今年8月底,已淘汰、关停和转移38个项目,腾出土地456亩。未来3年,嘉善将全面完成全县落后低效产能的退出工作,腾出土地3000亩以上,削减能耗20万吨标准煤以上,削减化学需氧量100吨以上,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50吨以上。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和亩均税收将分别达到60万元以上和10万元以上。
更关键的是,以“五个一批”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探索,将为这个科学发展示范点带来科学发展的强劲效果。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