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五常十八般武艺 |
日前,省群艺馆主办的“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舞蹈)网络评选”活动获奖结果公布,《余杭滚灯》名列“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舞蹈”奖项榜首。
余杭历史悠久,文脉鼎盛,在这片文化热土上,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民间艺人埋头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使得包括余杭滚灯、五谷杂粮龙、五常十八般武艺等一大批民间“草根”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群文活动走进央视甚至捧回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向世人证实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谷杂粮龙:舞出人生“新境界”
张克强今年71岁,出生地在上海。在余杭只要一说起“上海阿毛”或“滑稽阿毛哥”,几乎无人不晓,知道他真姓名的倒并不多。每次看他的表演大家都忍俊不禁。他上过山,下过乡,在草台班子跑过龙套,在机械厂做过翻砂工,参加过建设水库的“民工团”,做过农村“赤脚医生”。即使这样艰苦辗转,他也绝不忘记追求生活的快乐,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长期活跃在余杭民间艺术舞台。
为了让“五谷杂粮龙”这一沉寂了六百多年的民间艺术项目重新登上舞台,张克强下了不少苦功,查史料、走访老艺人,想方设法了解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2007年,经过多年探索、历时3个多月制作完成的“五谷杂粮龙”重新舞动起来。龙的眼圈是用一粒粒米仁粘在双面胶上制成,龙牙用的是玉米棒,红色的龙舌用红辣椒皮粘贴而成,龙角用的是老丝瓜茎,龙须则用蓖麻皮,13节龙身更绝,芝麻、赤豆、玉米、小米、扁豆齐登场,整条龙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活灵活现的“五谷杂粮龙”赢得了群众的青睐,在半年多时间里三次亮相中央电视台。
如今,古稀之年的张克强仍以抱病之躯辗转于余杭各乡镇,指导帮助文体队伍策划活动、排练节目。
全省第一个故事沙龙“塘栖故事沙龙”
上世纪90年代,在余杭县文化馆的提议下,余杭的丰国需创办了全省第一个故事沙龙“塘栖故事沙龙”,每年沙龙成员发表的故事作品达20余万字,不少作品在全国各级故事比赛中获奖。为推动故事创作的发展,2002年,丰国需创办了“故事派对”网站,志趣相投的故事文友有了更大的空间,畅谈创作体会,交流分享作品。2009年,丰国需从历年精心创作的300多个精彩故事中遴选出40多个代表作,汇编成故事集《看一眼一百万》,在全国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新故事)奖。
由于在民间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丰国需被评为首届余杭区“文化名人”,被文友们誉称为“故事大王”。在他的带动下,余杭各镇街收集编录地方民间文学蔚然成风,《径山民间传说》、《仓前民间故事》等相继出版发行。
老太太们走进央视“舞蹈世界”
说起方国瑛,余杭的健身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这几年,老太太带着木兰拳协会赴澳门参加“宋基会中国澳门中老年金莲花奖艺术大赛,赴台湾参加2010年”阿里山杯“音乐·舞蹈·服饰·艺术大赛,赴江苏参加全国健身秧歌大赛,屡获金奖。
2008年2月,经国家体育局推荐,方帼瑛带领木兰拳队员排练秧歌《江南鱼米香》、舞蹈《余杭滚灯》等节目,并在央视3套《舞蹈世界》栏目首亮相。
近年来,余杭区先后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实施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办法》、《文艺精品和文化贡献奖励实施办法》等相关扶植政策,并首创性地将每年农历五月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集中展示民间艺术保护成果。以“草根”艺人为龙头的余杭群众文化活动,正在走向越来越宽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