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李扬 马晓燕 陈培华 陈醉 林上军)
来料加工农妇笑
记者 李扬
9月21日 苍南龙港镇卢处村
今天下午,走进村办公楼的一楼,几十个妇女坐在缝纫机前,边闲聊边飞快加工无纺布袋。几秒钟,就做成一个简易的无纺布手拎袋子。
“我们不出家门就赚到了钱。”46岁的林彩柳告诉记者,自己到这个加工点做了4年多,一天做400多个袋子,一个月能赚2000元左右。
把在家农村妇女培训成来料加工者的方式,在农村大有市场。
垃圾箱装卷帘门
报道组 马晓燕 记者 陈培华
9月21日 海盐百步镇横港村
今天路过横港村,发现村里的垃圾箱很另类——垃圾箱做得像座小房子,只留一个口,还装上了卷帘门。
“别小看这个卷帘门,作用可大着。”正在倒垃圾的村民陈见英说,她家在垃圾箱不远,以前一到夏天总能闻到阵阵恶臭。如今,只有环卫工在运垃圾时开下卷帘门,几乎闻不到什么气味,纸屑乱飞的景象也消失了。
这样的垃圾箱,百步镇各村共有50个,每个造价需1万元。“投入这点钱,能给老百姓换来洁净的环境,很值得。”副镇长沈君祥说。
山沟里的百姓村
记者 陈醉
9月21日 鄞州章水镇樟村
走在樟村,细心倾听,迎面撞上来的人竟都操着不同的方言,恍惚走在某个开放大城市的街头巷尾。
其实这是一个躲在深山里的偏僻小村。不过140多户人家,却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区,最远的有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村里还有汉族、土家族、彝族等20多个民族。于是,小村的姓氏就变得五花八门,共有114个姓氏聚集于此,即使在全国,类似的“百家姓”村也不多见。
据今年92岁的崔炳荣回忆,樟村原来只有崔、周、闻、邵、毛等五个大姓,解放战争期间,不时有外省百姓避难到樟村,樟村开始成为一个“移民村”,这一趋势到上个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
114个姓氏在此安家乐业,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的“活资料”。
村民住上安置房
记者 林上军
9月21日 定海白泉镇大胜村
今天下午3时,我来到大胜村,只见一片已经结顶的农民安置房,建筑工人开始粉刷墙壁。
这是搬迁安置房,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前有200余户人家搬进来。”村民姚大盼、姚阿国是安置房建设质量监督员,他俩和我一起带着安全帽边走边穿行在工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