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7日讯
“封闭舱门!”昨天,在浙江省科技馆20年工作汇报会上,随着省人大原副主任鲁松庭、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把封存好的200幅儿童幻想科技绘画作品投入“时间舱”,舱门缓缓关闭。这意味着,这颗银色的、高达两米的巨型“胶囊”,将封存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对科技的期望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待到20年后,大家还要相聚在这里,拆封当年的愿望,看看科技的力量是否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20年的时间长度,足够让世界变成另外一个模样。就像20年间,省科技馆从一个只有平面展览的基础科普馆,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多个专业模块,集合视、听、实验等动态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互动型科学场馆。它的变化,叫创建者们都惊叹不已——
站在浙江省科技馆20年工作汇报会的现场,省科技馆首任馆长顾申年先生感慨万分:“我是1990年来到科协的,1991年1月出任浙江省科技馆的首任馆长,一年后离开了这里。虽然是任期最短的馆长,但我对科技馆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谈及20年前创馆之初的种种辛酸,顾老的眼眸泛起了亮光:“当年场地小,就一个多功能厅和几个会议室,勉强能开展一些学术活动。我们人手又少,总共就二十几个人,要负责方方面面的事务。”老馆长说,最缺的是设备,一些高级点的设备都要去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馆租借,但问题是没钱,“真是困难重重啊!”
好在,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咬咬牙,这些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回忆起20年前的岁月,老馆长告诉记者,最难忘的莫过于1991年1月25日省科技馆开馆当天,无数热情的观众兴致勃勃地来到武林广场,走进初建的浙江省科技馆,参观令自己开眼界、长知识的展览项目。“前一天晚上我几乎失眠啊,既兴奋又担心,当时在全国来说科技馆也很少,浙江省是首个以‘馆’命名的科技项目,但当时能利用起来的资源实在是少得可怜,对于第二天的开馆,我真的信心不足。”
关注科技馆的朋友们都知道,浙江省科技馆在开馆之初,有一个科学会堂,每周上映两次科普电影。由于那个年代科普电影的片源稀缺,老百姓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参差不齐,科技馆刚建起来的时候,常常呈现出馆内自娱自乐馆外门可罗雀的场面。
如今,看到科技馆节目多样,门口购票长龙常常蜿蜒环绕整个文化广场,小朋友、大朋友拥趸万千,老馆长不忘提醒年轻人要冷思考,他提了三点希望:科技馆要成为青少年学习科技、增长见识的知识库;科技馆要成为青少年启迪新知、畅想未来的思想库;科技馆要成为全省公民科学素养的大课堂。老馆长还特别提到,将来科技馆还是要做到向公众免费开放,“现阶段还需要过渡的时间,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是关乎全社会的大事,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社会的力量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