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7日讯
义乌市佛堂镇上陈村,是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由于地处偏远,村内已很少有年轻人的踪影,农民收入一直处在全市较低水平。2009年,上陈村被确定为“异地奔小康”整体搬迁村,根据规划,到2013年底,上陈村将成为义乌又一个消失的村庄。
据来自义乌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义乌市将根据城市化进程和村庄区位条件,把全市716个行政村整合为290个社区,按照不同区块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分期分批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像上陈这样的村子,被定为远郊村,将采取整体搬迁到中心镇集中安置和货币补偿等方式,实现‘异地奔小康’。”
义乌对村庄规划开始“动手术”。如城中村采取以高层公寓为主进行安置;镇中村改造实行生活和生产功能分区,鼓励农户在满足生活居住的前提下,将剩余建设用地用于建造生产经营用房;近郊村通过拆除危旧房,实现零增地或少增地的“空心村”改造。在村庄布局调整的同时,“中心村”的出现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契机。义乌市稠江街道童店新村现已发展为一个“中心村”,社区雏形渐显。该村共由8个自然村搬迁整合而成,现有常住人口2000余人,外来人口1万余人,村内菜市场、卫生医疗站点、幼儿园、小学、综合楼、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
在村庄规划布局大调整的同时,义乌也加大了对村庄整治建设的力度。自2002年起,义乌市财政就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各镇、街道每年再配套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村庄整治建设。截至目前,义乌市已累计拨付市级农房改造和村庄整治资金8.72亿元,带动民间投资200多亿元,加快了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步伐。
迁得出去,富得起来,已成为义乌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个闪光点。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重点辐射中,义乌各镇、街充分发挥该市商贸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进城就业经商,在全市现有的16万个市场主体中,很多都曾是当地农民。“黄杨梅灯具市场”、“下朱酒店用品市场”等专业村、专业街正越来越多地涌现。在发挥市场带动作用中,来料加工正成为当地农民富起来的一个好渠道。目前,义乌从事来料加工农民5万人,每年发放加工费近亿元。如苏溪镇龙华村有近一半村民从事围巾来料加工,每年可赚取加工费400多万元。
据了解,2010年义乌全市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4775元,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小轿车43.3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在政策上实现了全覆盖,美丽富乡村正绽放在义乌。
来源:金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