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9日讯
以“改革”二字衡量,浙江是中国的“模范生”。
这名“模范生”的典范之处在于:他的革新动力,绝大多数并非来自上级授权或少数精英人物的策划,而是主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变革常常从一些村镇萌生,而后成为一个群体执着的实践,最终因地制宜,创造出最适合当地的措施。
这种“典范之作”一直在继续。
当然,改革的主角已变得多样,求变者、先富者,包括基层的管理者——或主动或被动,他们被卷入大大小小的“试验”;
改革的过程亦多有曲折,陈旧观念要改,渐渐失效的措施要调整……痛苦、彷徨、挣扎,有人壮士断腕,有人执着向前……
行走在乡间,我们记录这些过程——未来生活,或将在他们手中改变。
改革亲历者:夏军
40岁,金华市罗埠镇人,曾当兵3年,1995年退伍后,买了辆车跑运输。17年来,他运营的线路没有变化,身份却变了三次:先是私人开中巴车拉客,继而成为线路的承包者,现在又成为城乡公交的一名员工。
背景:
1997年开始,金华运管部门将城区到周边乡镇一些线路的运营权,交给民间私人公司承包。此后,线路运营权受到当地资本热炒。10万左右承包六年的价格,一度被炒到80万。
2009年底,金华开始回收线路经营权。从经营权承包,到经营权收回,是出于什么原因?对市民、当初的承包者,有什么样的影响?
9月初,我们在金华城乡公交公司蹲点调查。
工作中的夏军 记者 陶玉其 摄
他是最早发迹的中巴车老板
早上5点半,金华市汽车南站。一辆K503公交车里,身着公交公司员工制服的夏军与售票员舒赛红,已开始对车子进行例行检查。
“住在公司宿舍里,早上5点就起来了,”夏军家在罗埠镇,要开早晨始发车的日子,他就睡在金华的宿舍。
他喝了口刚泡好的浓茶,说:“早饭要开到罗埠吃了。”
6点整,公交车驶离车站,车上除夏军与售票员,只有我们两个记者。这个时间点,金华城刚刚苏醒,天已泛白,路上偶有车辆行人。
1995年退伍后,家境不错的夏军用9万元买了辆18座中巴车,跑城乡运输。“当时其他的私人运营者,开的大多是三轮助动车、小‘面的’,经营的钱还是几个人凑的。”夏军说。
他跑的线路,始发站是离罗埠镇5分钟车程的洋埠镇,终点站在金华,路过的白龙桥镇、蒋堂镇都是婺城区的大镇,企业多,学校多,上班族、学生族构成了人数稳定可观的客户群。
当时夏军雇了个人做售票员,每个月1400元。很快,就有人喊他老板了。
当年因为拉客,两条线路的人打起来
婺城区洋埠镇K503终点站房间内摆着4张躺椅,是司机休息用的。他们每次在这里休息不超过15分钟,又开车从洋埠镇开往金华市区。
上午10点半,我们见到了另外两名司机与一个站务员。这些司机曾是最抵触的人,“现在私下还有人会抱怨,但比去年好多了。”夏军说。
1997年,运管处将各线路经营权放给私人公司,夏军花了10多万元承包了这条线路6年经营权,当时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全程票价为5元。
夏军跑的这条线路,客流量大。因生意不错,很多人就来炒运营权。价格最高时,一条线路六年经营权加一辆车子,价格是80万元。
2003年,夏军卖了自己的车子,又买入一辆有空调的车子,全程票价从5元涨到8元。
“其实一年也就是赚十几万,但就是觉得我有承包权在,总能把钱赚回来,”司机郑师傅说。
抢生意是那时天天要面对的问题,金华—洋埠线路上的司机们,常和金华—汤溪线路上的司机抢生意。这两条线路在金华—白龙桥—蒋堂线上重合,而这段路客流量也最多,双方经常要相互超车抢生意,甚至为抢客人打架。
80万买来的经营权,45万“卖回”给政府
周五果然人多。公交车从洋埠开往金华,下午5点13分,在蒋堂镇站点上车的有37人,而座位只有25个,我们让出了座位,站在人堆里。
中途,夏军手机响了,但他没接。“公司规定开车不能打电话”,因为每辆公交车上装4个探头,“公司那边能实时看到车里的情况。”
正当夏军还在为了抢客人头疼的时候,2009年11月9日,夏军和金华城乡65辆私人运营车辆线路运营权被政府收回。当时补偿价格是3倍年经营效益+车辆残值,此外每辆车公交公司将吸收两人作为员工。
“这样的价格大家都接受不了。”夏军回忆,按这样的规定,在这条线路上,每个车主能拿到45万左右,“我们都是按七八十万的价格买的经营权。”金华—洋埠线路绝大多数承包者都认为亏了。
但也有愿意交出经营权的。金华—源东等线路,因毗邻义乌,去金华城区的乘客越来越少。“2008年开始生意就不好做,我们线路上的司机很快签了协议,40多万的回收价格挺满意。”跑金华到源东线路的陈红兵说。
“以前看到乘客就像看到钱。5点钟从罗埠发车,六七点赶到金华,抢早上那波生意。”夏军回忆,什么事都得操心,“比如注意省油,比如不能超载……”现在轻松多了,短短两年,他的体重从145斤变为165斤。他现在年收入3万4千元,看来远不及私人经营时,但公司福利不错,过年过节发大米、食用油,还发制服。
“现在关于吃亏的讨论比前两年少了很多,”夏军说,“工会还组织游泳、唱歌,我当过兵底子好,游泳拿过好几个第一。”
政府:为了村村通公交,先收回承包经营权
金华公路运输管理处运管科曹科长说,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步伐加快,“金华的城乡线路有了客运班线有偿使用政策。”随着政策改变,私人营运的班车参与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问题随之而来,比如超载现象屡禁不止。1997年,运管处将这些线路审批给私人运输公司,将私人运营的车子纳入专业运输单位,“公司一般会将线路承包给个人,但规模化、公司化经营能提高抗风险能力。”
公司制的市场化运营在2008年也遇到瓶颈,偏远乡镇因客流量少鲜有客车运营。同时,离义乌较近的乡镇,去金华城区的客流减少,生意越来越难做。“这时由政府牵头成立城乡公交公司,由政府补贴、购买公司服务,能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金华城乡公交公司负责人说,这么做就是为让每个村镇都通上公交,尽管70%的线路都在亏损。
偏远乡镇村民:现在真的是方便了,希望站点再多些
2009年经营权收回后,通往一些偏远乡镇的线路开了起来。
今年8月8日,金华到龙山村643路支线开通。村民施大妈说:“村里通往外面的水泥路修好十几年了,可一直没有车进来,现在好了。”
“在村口就能坐到车,这真是以前没有的待遇。”龙山村民吴大爷拿着残疾证来坐车,还有优惠。这条线路,大部分时间一趟车仍然只有四五个乘客。
城乡公交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成立公司后,由政府财政投入和补贴,才能让龙山村这样的偏僻村镇居民享受到便利的公交运输条件。
而经常坐车的朱小姐则说,她最开心的是,“现在公交车干净多了,而且准点。”“不过,最好在村里的站点再多设置一点,距离村口近一点,这样就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