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萧山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员 服务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
·搬迁村矛盾不再难调处 武义在村一级成立综治中心
·冷空气吹不走百姓热情 “送欢乐下基层”走进武义
·桐乡机关干部下乡“补课” 进村入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算一算奉化市大堰镇西畈村有机稻米这笔账
·永康:企业推行流动人口远程申报 办居住证不用上派出所
·从“乡村路”到“磁悬浮”——走近中国移动“铺路人”
·走基层·现场目击:农村老嬷“抢”舞台
·民营经济发源地浙江台州中小企业走访见闻
·走基层:橘山橘海采橘忙 昔日穷村致富强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如今“海陆空”并进的新能源示范镇 试点差点被两百万憋死
江维中(左)正在和镇干部探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陈栋 摄

   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 改革亲历者:

  江维中,40岁,温岭石塘人。1994年,年轻的他成为村支部副书记,如今是坞根镇副镇长。在江维中的工作范围中,有一块就是新能源建设。其实,这也是最近六七年他的工作重点。如今的坞根镇,是浙江的新能源试点,江维中说,这个试点,当初还是被猪粪“逼出来”的。

  没有规模大的企业,更没有矿产,坞根镇靠什么富起来?畜牧养殖业。

  农民的猪越养越多,钱也赚了不少,可有件麻烦事却冒出来了:“八戒”们的粪便怎么处理?

  2005年,江维中的头衔是坞根镇经济发展办副主任,他当时提了个想法:化猪粪为沼气。

  “试试看”的坞根镇,最终试出了甜头。于是,从最初的沼气,到如今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坞根镇的新能源,已经占了全镇能源消耗总量的五分之一。

  猪粪围村,逼出不得不进行的“试点”

  温岭离台州市中心近1小时的车程,坞根镇又在温岭市的偏远郊区,转了3次车后,记者终于赶到了坞根镇。

  江维中已经在办公室里等候了,刚到40的他笑眯眯的,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怎么样?到下面村里走走吧”。从镇到寺基村的路并不宽敞,越到下面越窄,最终只能勉强容一辆车通过。

  寺基村虽然小,但还整洁。“这两年,这里的条件已经好了不少,换作早几年,哪有这样的路啊,你开车到这个村子,车子早陷到猪粪牛粪里开不动了。”

  “这个村,当年叫做‘苍蝇村’。”江维中说:“全村364户,差不多都从事生猪养殖。猪养多了,每天的粪便处理不掉,田间地头堆得到处都是,一到村边就是恶臭扑鼻,苍蝇成群结队。说实话,当时谈工作都不愿意来这个‘苍蝇村’。”

  那时还是镇经济发展办副主任的江维中又查资料又找专家,最终发现外地,乃至国外不少类似的畜牧养殖村都上马了沼气设备,既解决粪便问题,沼气又可以为村民提供燃料,两全其美。

  “能不能在寺基村试一试?”江维中的想法得到了镇里的全力支持。

  进城“化缘”,200万憋倒英雄汉

  我们的车子开到一大片房子前停下,这些房子多是一层两层,隐约听到里面“八戒”们的哼哼声。

  “这里是‘生猪小区’,我们搞了个养猪场集中。以前养猪户住哪里,猪就养在哪里,猪粪也是东一堆西一堆。后来我们想既然要搞沼气了,不如就把养猪场集中到一起,既减少污染范围,又方便了收集,能节省不少成本。”

  记者往‘生猪小区’中的一个“套房”里看了看,里面一格格分隔起来,一个格子里养一头猪,每个格子都有一个通道,猪粪猪尿直接从这个通道流走。

  “江镇长您来啦!”一个50岁光景的男人朝我们走来,江维中喊了声“老王”。

  “江镇长,今年生猪价格不错啊。”老王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吃中饭,江维中推辞了半天。

  回到车里,江维中说:“现在老王很客气,几年前刚搞沼气时,他是最反对的一个。”

  当时搞“生猪小区”,要搬迁老的养猪场。一听要搬迁,老王不乐意,“家门口养猪好好的,为什么要搬?搬过去还需要不少费用,我没钱”。

  “老王反对,其他有想法的村民也多了起来。我们只好一个个上门解决他们的顾虑,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江维中还记得那些日子,他听取每家每户的意见,最终制定出了一套照顾大家利益的办法。

  村民这边说通了,沼气设备的建设迫在眉睫,后来还是衢州江山的能源办帮忙,才“借”到了专业的施工队伍。

  施工队负责人估算了一下,“前期投资起码要200多万元”。

  这笔费用对寺基村来说是天文数字。“我这人其实脸皮薄,但没办法啊,必须要到钱把沼气搞起来。犹豫了几天,我咬咬牙,带两名村干部进城‘化缘’。”江维中带了分析报告和“沼气村”计划书,先交温岭和台州,再想办法赶到杭州希望省里也能支持。

  所幸他们准备充分,工程几乎同时获得省市县三级认可,拨下的经费有240万元,当时已经停顿下来的沼气工程,终于重新启动。

  “海陆空”并进,如今新能源融入生活

  要来了钱,寺基村的沼气网络迅速建设完工。

  “这几年运行下来,沼气供应非常稳定,纯度也很好,最关键的是,寺基村的沼气每立方米成本只需要1元左右,每户村民一年只要花300元左右,比用煤气便宜的不是一元两元啊。”江维中相当自豪。如今,寺基村也获得了“浙江省沼气第一村”的名号。

  江维中带着我来到村民程良贵家。老程老两口子生活简朴,以前一个月买两瓶煤气算是一笔大开销了,“那时候煤气要七八十元一瓶”。

  用上沼气后,程良贵换了不少家当:炉灶换成了沼气灶,热水器换成专用的沼气热水器,连电灯都换成了沼气电灯,“我自己留心过,换用沼气后,一个月下来只要20元左右就够了。前后一比,每年能省1000多块钱。我们家才两个人,换作其他人口多的家庭,省得就更多了”。

  扎扎实实的实惠放在眼前,村里这些人家谁还会拒绝?

  寺基村成功了。

  坞根镇触动了。

  能不能搞点其他新能源呢?

  干部们分头到各村庄调研,果然发现许多地方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洋呈村,周围没山,非常适合太阳能利用——很快,这个村子437户人家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率100%。

  大岩山,位于蒋山村与白璧村交界处,常年风大,于是,8台风力发电机组很快竖立了起来,“如今在大岩头上开出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风电基本上满足了各个山庄每天的用电需求”。

  江厦港的潮汐开发,更是已经做到了世界闻名。投入营运的潮汐发电机组每年的发电量达到720万千瓦时,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

  “如今‘海陆空’都全了。”站在潮汐发电站的堤坝上,江维中笑得相当自豪,“我们这个‘省级新能源示范点’,名不虚传吧”。

  延伸阅读

  前期投入太大,后续服务欠佳

  羁绊新能源

  还是老问题

  说起新能源的普及,金康明的表情是喜忧参半。

  让这位温岭市工业经济局能源科科长感到高兴的是,几年试验之后,坞根镇的成功,已经让当地的其他乡镇也加快了推广普及新能源的步伐:新河镇、城南镇的沼气系统已经引进了;海上风力发电工程已经在箬横镇规划了;全温岭的不少乡镇,路灯已经逐步更换成“风光互补”型……

  而让金康明和江维中担心的,依然是那些老问题,一个是钱,一个是烦。

  钱,是指前期投入太大;而烦,则是指新能源设备,伺候起来麻烦多。

  坞根镇的几条主干道上,已经用了100盏左右的风光互补路灯。这种路灯的供电完全依靠风能和电能,是对两种新能源的综合利用。

  不过,这种“新路灯”的造价,在每盏1万元上下,普通路灯却只要2000元。“路灯一天开10小时左右,常规路灯每盏用电2.5度,用上新能源,一天能省下一块多钱,8000元的造价差,要至少15年才能‘省’回来。”江维中算了这样一笔账。

  而且,这些“新式武器”,小毛病还能自己想办法弄弄,要是出了大问题,就只能请生产厂家来解决,可风光互补路灯的供应商在江苏,来一趟又是个麻烦事。

  就在前段时间,一次车祸撞掉了一盏路灯,最后是坞根镇这边答应给修理人员报销路费,才请来了工人。

  金康明说,这些新科技在应用上缺乏后续保障,让使用者觉得不太方便,这肯定是新能源推广的一个重要阻碍。

  不过,按照江维中的理解,既然坞根镇是试点,是示范,就是给更大规模的推广做试验,只有问题暴露得越多越充分,这个试点和示范才有意义,“再多的问题,也总有克服的办法”。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