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青敏近照。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
争取三年内拿到省级知名品牌称号、五年内拿到义乌第一个影楼业的中国驰名商标,在义乌农民摄影师骆青敏看来,上述目标看起来有点远,但时间会证明他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义乌不仅有国内一流的制造型企业,在影楼这一行,同样有比肩国内一流同行的底气。”骆青敏坦言,从喜欢上摄影,到成为国家级摄影技师,再到自己经营影楼,30多年的摄影之路成就了今天的自信。
少年心性:
摸大伯的相机是最大的幸福
8岁那年,家住义乌杏园大处村的骆青敏,第一次看到了照相机的模样。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村里大枣丰收,有记者前来采访,并要求村民和满堆的枣子一起拍个照。
得知照相机可以把人的影像拍进去,备感新奇的骆青敏马上跑到枣堆后面,抱起一大把枣子等着拍照。但摄影记者表示只需要大人配合,然后把他拉到了一边。
第一次拍照的机会和自己擦肩而过,让他越想越委屈,回家后大哭不止。不过,母亲的一句话让骆青敏看到了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大伯也有一台照相机,等他过年回家,让大伯帮你拍一张。”
“大伯的那台是海鸥120相机,在那个年代,这样一台外型笨笨的相机足以引起大家的围观。”骆青敏说,那年春节,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张自己的相片。
因为底片有限,不可能拍太多照片,但对他来说,能摸摸这台海鸥相机就是最大的幸福。
“当时一边摸一边想,为什么这东西就能把那么大的人给拍进去?”骆青敏说。
结缘摄影:
攒下零花钱和同学拼胶卷
进入高中后,骆青敏因为喜欢摄影,和班上几个同学打得火热,原因是其中一个同学家里有一台135相机,大家只要凑份子钱买胶卷,就能借出来轮流拍照,但这种好事一个学期内很难碰上两次,原因是买不起太多胶卷。
“当时一个月有几毛钱的零花钱,而一个乐凯黑白胶卷的售价是6元左右,这意味着三四个同学得存上好几个月才能买得起。”骆青敏说,为了最大化利用胶卷,每次装入相机前,都会在胶卷前端用胶布粘上一小段废胶卷用于过片。这样做的好处是,胶卷首次装入相机过片后,能保留更多的拍摄张数。如果控制得好,一个36张的胶卷能拍出40张照片。
“小时候只能摸摸相机,高中时难得有自己玩相机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骆青敏笑言。
每一次按快门前,他都会反复计算光圈大小、快门速度和焦距,就怕一不小心浪费了胶卷。而他的初级摄影技术也是在这样一次次仔细计算中练出来的。
摄影谋生:
变爱好为工作以摄影养摄影
1984年高中毕业后,骆青敏有了自己的工作,月工资44元。两年后,他存下一笔近300元的“巨款”,买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红梅牌相机。
一个胶卷要6元左右,去义乌市区洗照片还要支付一部分费用,即便相机在手,骆青敏也不可能天天外出拍摄,只能在业余时间偶尔过过瘾。
“当时就在想,如果能靠摄影赚到钱,不就能解决问题了。”骆青敏的这个想法直到1988年才变为现实。随着义乌篁园路市场兴起,来义乌批发挂历、明信片、年画的经销商越来越多,但从一个摄影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产品的图案过于老套,鲜有新意,他便萌发了把摄影作品印制成商品的主意。
受底片画幅限制,红梅相机满足不了商业用途,为此,骆青敏四处筹钱,以2.9万元的价格买下一套玛米亚相机和配套设备。平时外出四处采风,一段时间后送样片去上海制版印刷,风光、人文、异域风情等各种照片印制成挂历、明信片等商品后,颇受客户青睐。
后来,骆青敏用的器材越来越好,跑的地方也越来越多,甚至在法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家都留下了采风的足迹,然后将作品汇编成册对外销售,以摄影养摄影。
进军影楼:
开拓婚纱摄影期待梦想成真
1997年,骆青敏开始向婚纱影楼行业发展,可影楼的生意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好,开了一年多时间就不得不歇业了。
“那个时候是人生的低谷期,加上之前做生意亏的钱,足有400多万元。”骆青敏介绍,关了影楼后,他只身前往杭州,一边学习图片制版,一边提升摄影水平,专攻与摄影和制图有关的领域,希望一切从头再来。
两年后,骆青敏凑了5万元钱,回义乌开设海洋摄影图片社,走商业摄影的经营路线。
业务走上轨道后,因为看中婚纱摄影的前景,他又申请注册了“世界之窗”商标,经营范围涉及诸多商业摄影行业,为的就是重开影楼。
骆青敏介绍,即使是现在,国内知名影楼中有自己商标的也不过15家左右,还有不少影楼纯粹是在傍品牌经营,这是一个扩大影楼自有品牌的机遇。
2009年,骆青敏从合伙人手中正式接管已经开了3年的“世界之窗”影楼,并推出户外精品婚纱摄影、异地客户交换、同盟商圈合作等一系列举措,在拉动业务量的同时不断强化品牌的影响力。
“与摄影结缘30多年,经历过很多的快乐和痛苦,但现在还不是回忆的时候。按照计划,我将在近期逐步拓展外地市场,推出品牌连锁店,争取三年内成为省级知名品牌企业,五年内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骆青敏告诉记者,梦想就是用来实现的,希望自己的“世界之窗”能成为义乌首个跻身国内一流影楼行业的品牌。
来源:浙中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