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
看着超市、菜市场里一公斤6.18元的黄瓜,你可能不会想到它在批发市场2.2元就能买到。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从批发市场到超市、菜市场这短短的“最后一公里”,竟让宁波市场上的外地菜、近郊菜“身价”倍增,平均涨幅超过了100%。
昨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市蔬菜批发市场饶师傅的摊位前,它当日经销的黄瓜、茄子和西红柿的批发价每公斤分别为2.2元、3.4元和4元。一名来自华严菜市场的摊贩从他这儿批发后,零卖价涨到每公斤6.2元、8元和9元。在现场,记者发现一些大型超市也到批发市场采购,就“顺藤摸瓜”,来到其中一家超市的门店,发现当日所售上述三种蔬菜的价格虽然比菜市场略低,但与批发价相比,平均涨幅也有100%。
宁波市场上的蔬菜基本上是“基地田头—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直线流通,中间环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精简,为何菜价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时,上涨得这么厉害呢?记者采访发现,问题不是出在从基地田头到批发市场这一环,主要还是“最后一公里”,零售商将成本费用叠加在菜价上所致。
饶师傅昨日批发的黄瓜和茄子是从金华运来的,运到宁波,每公斤提价0.4元;西红柿从黑龙江运来,路途较远,批发价要比采购价每公斤上涨1.4元。“我一天批发60多吨菜,所以不求价卖得高,只求卖得快。”饶师傅告诉记者,作为一级批发商,他们一般是保本经销,在量上做文章。
近郊蔬菜批发也是如此。本地菜农将韭菜、芋头、小葱等常规蔬菜运到批发市场,批发价每公斤2.4元左右,赚的只是辛苦费,而这些菜到了菜市场,零售价立马涨到4元左右。
一些超市负责采购的经理告诉记者,蔬菜一出批发市场就涨价的主要原因是今年零售成本上涨得厉害,房租、人工等费用比去年上涨了近50%,加上蔬菜的损耗率,菜价就上去了。
零售商的困难可以理解,成本算到菜价上,也是经营常规。问题是这增加的部分有没有“水分”。许多市民认为,政府和商家应该在信息公开、渠道创新等方面动一番脑筋,让蔬菜流通到市民菜篮子的过程更直接、更廉价。
节后“菜篮子”批发价总体走低
宁波市贸易局最新的市场监测报告显示,10月上旬,“菜篮子”商品批发价以降为主。除水产品外,猪肉、蔬菜、鸡蛋的批发价分别为每公斤27.14元、1.98元和8.75元,比9月下旬下降了1.6%、1%和5.5%。
监测的19种蔬菜中,除西红柿、茄子等少数品种的批发价比9月下旬平均上涨0.6%外,大白菜、卷心菜、白萝卜、土豆等品种的批发价平均下降了1.9%。受捕捞和运输成本上升影响,10月上旬虽然水产品供应量大增,但仍难阻价格上升势头,但中低档水产品价格比较平稳。(宁波日报 记者 张正伟 通讯员 王鹏云 陈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