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
今年9月中旬,浙江传媒学院新校区——桐乡校区迎来了第一批新同学,浙江传媒学院也因此成为浙江省首个落户县级市的二本高校。
去年9月,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搬迁到海宁新校区,曾引起广泛关注。
明年秋天,杭州师范大学的余杭仓前校区也将迎来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6个学院的新同学。
记者了解到,除上述学校,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桐庐校区也将在2013年9月完成首期工程,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独立学院都已经或者正在与临安、富阳、柯桥等地合作办学。
杭州高校,从2000年前后的由城市主城区向下沙、滨江、小和山等副城区搬迁,到如今已掀起外迁高潮:从一线城市外迁至二三线城市。
现状
大学老师的“双城记”
10月8日清晨6点半,张皓准时坐上了“武林广场—桐乡校区”的校车,开始他的“杭州—桐乡”双城生活。
张皓是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教大一的美术绘画基础课。因为住在杭州市中心,他5点半就得起床,要赶校车去位于桐乡的新校区上课。
今年9月中旬,浙江传媒学院新校区——桐乡校区迎来第一批新同学,浙江传媒学院也因此成为浙江省首个落户县级市的二本高校。张皓等浙江传媒学院老师由此开始“双城生活”。
“8点左右能到学校吧,第一节课调到了8点40分,原来在下沙校区是8点一刻。”张皓说,每周他在桐乡校区要连着上两天课,就在桐乡的教师宿舍里住一晚上,“跟下沙校区相比,路上花费的时间多了半个小时。另外,现在只能坐校车,原来去下沙还有快速公交可以选择,弹性比较大。从课程来说,则差不多。”
工作重心的改变,对文学院刘志宏老师的生活冲击更大些。
刘志宏住在下沙的学校里,要承担大一大二的戏曲课和全校公选课。这个学期,他开始了两边跑的日子。
“原来在下沙,很轻松,8点多上课,7点半出门,慢悠悠地吃个早饭,一点不着急。现在神经要时刻绷着,6点左右起床,7点的班车,如果赶不上,迟到就是教学事故。”
刘老师试过自己开车去桐乡,来回一趟过路费加上汽油费要上百元钱:“是笔不小的开支啊,有点承受不起,只能选择校车。”刘老师说,去趟桐乡,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多了不少,精力的投入相应增加,“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有时候要去办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要等几个小时坐班车回来。”
学生说:简单的生活,适合静下心来看书
“在艺术考试时就知道以后会在桐乡校区读书,当时特地去了解了一下这个城市。”来自安徽的林杰是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林杰对新校区的第一感觉是不习惯,“有点荒凉偏僻,但一个月下来,发现这里的不繁华和安静恰恰适合我的专业,没什么特别的诱惑,能静下心来看书、看电影。”
“就是店很少,超市只有一个。排队特别长,买东西不方便。价格倒还好。吃饭么,只能在食堂或者居民区的小店吃,没有特别多的选择。”在生活方面,林杰有些遗憾。
“爸妈四月份就特地来过,那会都是工地,爸爸还拍了照片带回来给我看。”新生杜依婷说,“我报到的时候倒挺惊喜,建筑都弄好了,设施都是新的,最满意的是寝室,有阳台和空调。”
设计艺术学院图片摄影专业张忆婉聊起女孩子们都爱的逛街买衫:“网购啊,你懂的!”她和同学们坐车去桐乡市中心:“后门口有公交车,15分钟左右到市中心。刚开始有点失落的,校区太新,人很少,大学气氛很淡,玩的地方也少。但是老爸很满意这里,说这里谈恋爱的几率低,哈哈!”
原因
校舍紧张成高校发展首要制约因素
谈到新校区,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戚鸿峰介绍,主要是办学场地紧张的制约。
“学校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后,办学场地紧张等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凸现,现有的下沙校区已经不能支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桐乡合作在桐乡市办学,正好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强化办学特色、丰富学科门类、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平台,也能解决下沙校区办学场地紧张、建设与发展受限等问题。”
教育部对独立学院有新规定
与浙江传媒学院“搬迁”是由于自身规模扩大的需要不同,杭州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向外走”,则有更多的无奈。
教育部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26号令规定“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在杭州的独立学院大部分都满足不了这个要求,杭州城区很难找到大面积的用地,很多独立学院不得不向外谋发展。
位于海宁的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是我省最早进行“外搬”的独立学院,2007年开始,学校就已经与海宁签署了相关协议。去年9月份,除当年毕业生外,其他学生全部搬到海宁新校区。
之前,东方学院的师生一直在杭州文一路校区上课,占地面积只有200多亩,现在的海宁校区占地900余亩。
“当初学校外搬的直接原因就是教育部‘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规定,在杭州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要获得学校所需的土地绝非易事。所以我们将目光放到了附近的其他地区,最后综合距离等各种因素,选定了海宁。”东方学院党办一位老师介绍,“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单从距离看,原来学校在文一路时,到下沙财经学校母体学校要50分钟的车程,现在从海宁到下沙只要20分钟车程。从这点来看,学校反而搬得更近了。东方学院有200多名高职称教师是与财经学院共享的,距离上的优势让教学活动更加方便。”
当地政府大力支持
杭州高校的外搬,无不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一期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近7亿元,其中桐乡市投资土建5.68亿元,学校一期投资1.2亿元,用于二次装修和各类设施设备采购。桐乡市政府还在校区附近预留土地300亩以上,作为桐乡校区后续发展用地。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是桐乡市的第一所大学,桐乡市政府还表示将在方方面面给予大力支持,比如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平台。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的合作方则是海宁市政府,搬到海宁后,海宁市政府在政策等方面也给予许多优惠。比如,学校新进老师的编制问题,就是海宁提供的。另外,学校搬过去后,海宁还专门开通直达下沙财经学院门口的公交车,方便师生来往。在学生的实习、就业等方面,海宁不少企业主动到学校来要学生。
说法
专家:大学办在县城,有利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高校去县级市办学,挺好的!”我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这样解读杭城高校的“外迁”现象。
“对大学本身来讲,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在小城市正好可以安静地好好做学问,而应用型大学,则可以找到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熊丙奇认为,过去的很多高校过分依赖政府资金,政府资金的投入在发达城市多,偏远城市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发展不平衡,大多在大城市里。“国外高校资金来源很多,其实在小城办学更好,因为办学成本降低,生活成本低。”
“和县级市合作办学还能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学生、老师聚集的地方,势必会对当地文化、社会、生活有影响。如果大学能办在县上,甚至重点大学也办在县上,对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势必有正面影响。”
同时,熊丙奇也表示了自己的顾虑:“有些学校搬到县里不久,又回归到大城市。当地政府会给很大的优惠,比如土地,比如硬件配套,比如当地的项目合作。但这些资源是会用完的,如果用完了,怎么办?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还有学生实习机会的问题。学校和当地互动,能够推动当地产业。我们希望高等教育让各行各业都有大学生。但相对来说,大城市的工作环境、待遇更好,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这也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