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温州该如何进一步稳定金融秩序、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本报近日派出多路记者,对经济金融界的专家学者、行业商会和企业界人士进行访谈,聆听真知灼见,共同为解决企业困境集思广益,为温州科学发展出谋划策。
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
“温州金融业发展亟待壮大,现阶段的规模与温州自身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近日,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尽管温州此刻面临“危”,但也是对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进行整合、创新的好机会,政府与企业大有可为,应率先试点金融改革创新。
现状:民间资金雄厚的温州却水大鱼小,金融业没有做大做强
良方:要转危为机,金融改革创新是关键
“这几天,温州的一些企业家跟我聊天时,都反映政府出台并落实一系列实质性举措后,信心提起来了。”杨轶清认为,尽管温州此刻面临“危”,但也是对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进行整合、创新的好机会。温州是民间资本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民间借贷风险的苗头在温州出现,引发连锁效应,政府部门刚好可以在温州率先试点金融改革创新。
他分析道,事实上,温州的金融业发展亟待壮大,现阶段的规模与温州自身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一方面温州是全国银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之一,但温州自己的金融业却没有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在浙江,宁波银行上市了,杭州银行排名全国前列,台州的台州商业银行、泰隆、民泰都在冲破区域、走向全国。民间资金雄厚的温州却水大鱼小,只有一家尚未上市的温州银行。
此外,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也急需进一步冲破放开。去年国务院出台的非公经济新36条的实施细则一直没有真正落地,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还是很高,雷声大雨点小。比如像小贷公司,对股东资质的要求还是很高。如果能借这个契机放开民资在某些产业的投资限制,无疑是利好消息。
现状:企业遇到困境就像茅草屋漏水,生存是第一位
良方:活下来以后,要主动转型升级
“目前的企业倒闭、企业主出走的确有夸大、放大的因素,但决不能忽视,更不能掉以轻心,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一种无奈,需要重视。”杨轶清认为。
针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杨轶清把企业遇到困境比喻成茅草房漏水,“一旦雨天房屋漏水,住在里面的主人第一反应是拿盆子接水,等雨停了以后再修补房子。企业也是一样,在这场漩涡中,对于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融资渠道缺乏、管理基础薄弱、人才凝聚力不足、产业结构缺乏弹性的弱势企业来说,已经不得已进入‘不转型死路,想转型没路’的痛苦期。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这些企业想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承受不住了,重要的还是让企业先活下来,活下来是硬道理。”
“因此,这些中小企业一旦活下来,要好好检视自己企业的发展和将来的出路。”杨轶清提出,那些在晴天的时候、在外部环境较好的时候,就率先检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主动进行调整升级的企业,能够在复杂形势下仍然发展比较好,所以中小企业要铭记这次危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抗风险能力,这样才能在下一次风暴到来的时候好好活下来。
现状:逐利润而去,人人都想着赚快钱
良方:检视温商文化,重塑温州诚信
“现在的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多年来为外界称道的温州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显现出不好的一面,今年可以说是问题集中爆发的一年。政府部门要出重手,要在政策上有质的改变,企业家群体也要借此文化转型,思维转型。”杨轶清明确提出,转型不仅指经济转型,还包括思维转型、文化转型。
对于温州人经商的文化传统,杨轶清称之为“水”文化,哪里有缝隙、有低洼,水就流到哪里;哪里有利润、有赚钱的机会,温州人就去哪里。这种文化底蕴有优良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杨轶清直言:“这里面隐含一个风险,那就是逐利性驱使下的短线思维和很强的投机性,这几年体现得愈发明显。温州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涉足房地产开发,资金的虚拟化和热钱化越发严重,人人都想着赚快钱,使得企业家实业精神流失,实体产业空心化和资产泡沫化情形越发严重。”
“温州商人可以自省一下,重新拿出抗得起风险、踏实苦干的企业家斗志,改变固有的这种投机文化,优化商业诚信。”结束时,杨轶清不忘再次为温州老乡们鼓劲,“抓住这次契机,温州依然大有作为。”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