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
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是各类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和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如何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实现居民自治,是社区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昨天上午,杭州首个居民自治服务平台,“818邻里互助站”在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正式揭牌。
在这个互助站里,有接待员,还有一批具备各项专长的能人,只要一个社区居民电话,他们就出动服务。这些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人们,同样也是小区居民,他们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互帮互助。
服务力量太松散
下水管堵了可能要拖上三五天
打铁关社区是杭州市第一批撤村建居的社区,由于其居住形态较为复杂,且无物业管理支持,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秩序管理等,全由社区承担。
而社区受人力、物力、精力等条件所限,不可能全面照顾到社区每一个人,因此,社区的楼宇自治会会长、单元居民自治小组长、退管小组长自发成立了社区“楼宇居民自治理事会”。
他们长期在各个楼道内、墙门里发掘、发动一批具备专长的志愿者,帮助解决楼道居民的各种日常生活困难,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等等。
但由于“理事会”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服务场所,虽然成员特长各有千秋,但由于相互通报时间跨度较长、信息反馈较慢,不同片区的服务资源无法共享,服务力量长期处于松散状态。
“比方说我这栋楼里,有人擅长水电工。而那栋楼有户居民的下水管堵了,要找人修。就得先找到楼道长,然后楼道长再来找我,我再找到水电工,最后才能上门服务。如果凑巧人都能找到,可能半天功夫就修好了,要是某个环节找不着人,那可能要拖上三五天,下水管都疏通不了。”理事会成员丁大伯说。
一人一部电话
互助站试行一月效率大大提高
没有地方就寻找地方!“理事会”的成员们把目光瞄上了社区服务中心,把想法和社区一说,恰好和社区不谋而合,“818邻里互助站”由此诞生。
从打铁关社区服务中心大门走进来,沿楼梯上二楼,迎面就是一个大大的柜台。柜台后的幕墙上,“818邻里互助站”几个大字特别醒目,下面还标注了热线电话:85857818。
一名50来岁的大妈坐在里面,面带微笑,问道:“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大妈叫王定英,是邻里互助站的站长,昨天是互助站揭牌的第一天,所以她特意打扮了一下,守在互助站电话旁,等候第一通电话。
她喜滋滋地向记者介绍,互助服务项目包括水电维修、管道疏通、代购物品、家政服务、陪医拿药、做饭买菜、散步闲聊、简单陪护、法律援助、修配锁具等。
现在互助站里已经有接待员3名,互助员34名,接待员每天上午9点至11点和下午2点至4点轮流坐堂接待。居民如有服务需求,可通过来电、来人向接待员求助。
每个互助员都有特长,有的懂法律,有的擅长水电维修,“都是我们社区居民,自愿来帮忙的。”
前阵子,互助站试运行了一个多月,效率果然大大提高,“反应速度快了,居民一打电话,这边肯定有人接。”王大妈说,“而且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平台,反应很积极,如果有人需要帮助,会尽量及时赶去帮忙。”
记者了解到,试运行期间,互助站已为居民维修水电、疏通管道30多次,为老人买菜做饭150多次,还联系相关部门解决了社区居民反应最强烈的停车棚修理、楼道粉刷等问题。
受理、登记、上门,一条龙服务
15分钟快速响应
互助站的反应速度有多快,昨天记者跟着王大妈一起体验了一把。
电话铃声一响,王大妈接起电话,拿起一支笔,在纸头上记录着:朝晖路90号东单元,楼道灯坏了,要修理。
“好的,我们会尽快找人去修。”王大妈柔声细语地答应着。
挂掉电话,她马上把草稿纸上登记的信息,全部录入到电脑中。王大妈仔仔细细地对牢键盘,一个按钮一个按钮地敲打。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现在硬件条件好了,各项软件也得跟上,先进的东西都要学起来。这电脑打字,还是前几个星期刚学的。“我们几个做接待员的,都要开始学电脑了,现在打字慢,以后熟练了,就快了。”
“修楼道灯是水电工范畴,得找个擅长水电的。”王大妈在电脑上寻找社区的水电工志愿者信息,把它也录入其中,5分钟后,一张派工单就出来了。
王大妈拨通相关志愿者电话,通知他来拿派工单。10分钟后,志愿者已经到了互助站,拿着派工单,上门服务去了。
“要是这个志愿者没空怎么办?”记者好奇地问。王大妈解释道:“我们的志愿者以退休人员为主,大多都是有时间的,而且一个服务项目有好几个志愿者,万一有人手头有事,跑不开,其他人可以替补。”
帮人也是帮已
提供帮助的居民可换取服务券
以往的社区服务,以老弱病残为主要服务对象,而“818邻里互助站”却不挑人,除了为确实需要帮助的对象提供无偿服务以外,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参与其中,为他人服务,也享受其他人的服务。
沈晓珍原来是医院的卫生助理员,懂一些专业医学知识,所以老年人有个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的,都会找她。
“其实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给老年人量量血压,替他们跑跑腿,去医院配药。”沈大姐说,“而且我每帮一次忙,把回执单送回到互助站,都会根据被服务人的满意程度,获赠一定的爱心积分。这个爱心积分,可以用来换取其他人为我服务。”
昨天,沈大姐就用试运行期间积攒下的爱心积分,让别人为自己服务了一次。
“我们家的马桶堵住了,我就打电话到互助站问了一声,这个积分能不能用在这上面。没想到他们动作真快,一口答应下来,10多分钟后,就有人上我家疏通马桶来了。”沈大姐笑着说。
这种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让沈大姐很开心。她说:“平时我帮别人,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来帮我,这让我心里暖洋洋的,以后做起事情来劲道就更足了。”
社区里藏龙卧虎,能人不少
互帮互助弥补服务空白又促进邻里感情
虽然互助站刚刚揭牌,但是互助站中,那些经常为大家服务的互助员们,很多居民都已经很熟悉了。
助老不为名的丁正洪,多年来通过互助的形式,精心照顾住在他墙门里的孤寡老人张阿四,和独居的83岁陈月明老人。主动为其买菜烧饭,陪医配药,嘘寒问暖,聊天解闷,被居民称为“助老不为名的大好人”。
守望相助的好邻居沈伯泉,长期以来一直与该楼道的空巢老人金顺荣夫妇结成互助守望对子,主动将两老平时的买菜烧饭的难题承担下来。
无私奉献的好楼长王义毛,虽然已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仍旧主动承担起楼道里环境卫生的维护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以及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其实我们社区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打铁关社区书记斯利民说,“像水电维修、管道疏通之类的活,我们的社工并不专业,找起人来也特别麻烦。而像代购物品、散步闲聊,我们也经常抽不出人手来做这类事。但是居民就不一样了,社区居民当中卧虎藏龙,做什么的都有,很多事情我们很为难,对他们来说却是小菜一碟。有事情直接找身边的人,没事的时候服务身边的人,自然就能弥补物业小区的服务空白,也提升了社区的自建能力,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