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
陆湘汉最近有点忙,刚刚结束了一轮的送戏下乡,这位钱江浪花艺术团的总经理,又忙不迭把新的工作设想草案摆上桌头——年底去省内哪些乡镇演出?节目形式怎样出新出彩?
作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样板房”,钱江浪花艺术团成立6年来,已经跑遍了整个浙江,演出总量超过1500场,直接观众达到400万人次。“文化甘霖普洒城乡”,在钱江浪花艺术团身上,这句话找到了最传神的注脚,同时也汇聚成浙江城乡文化惠民“节节高”的数据——2006年、2008年、2010年,全省送戏下乡总量分别为13250场、17880场和20300场。
文化绿洲,正在浙江大地的每个角落“快意扩张”。
省级文艺院团播撒文化种子
王照国是衢州开化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永远忘不了2005年8月的那个雨天,一辆印着“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字样的大家伙开进他们村,“哧溜”就变形成一个漂亮的舞台。那两个多小时,有唱歌,有跳舞,有杂技,王照国看得都忘了回家烧饭。
钱江浪花这辆大篷车,就是一个行走的戏台。6年来,它驶遍了浙江11个地区近百个县镇,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第一时间送到基层,滋养着无数个像王照国这样的文化渴求者。
除了钱江浪花,一大批省内的文艺院团,也一直在默默地播撒文化种子。
《五女拜寿》、《胭脂》、《红丝错》、《陆游与唐琬》……小百花越剧团的这些经典戏,几年间已在宁波、温州、衢州等农村转了好几圈。
浙江京剧团也不甘落后,每年元旦、春节,《宝莲灯》、《白蛇传》、《红拂》、《智激美猴王》等优秀剧目,总会准时送到农民朋友家门口。
硬软件齐头并进农村文化生机勃勃
这些“种下去的文化”,不但带动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更使浙江人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参与、我快乐”深深烙进了每个人心里,并发轫成“我的文化我做主”——
到去年为止,全省农村活跃着500多家民营剧团、24600多支业余文体队伍,并集聚了51万文化从业者,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群众文艺创作群体。比如,湖州的“文化走亲”;再比如,已入选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皇都南拳”。
享受文化快乐的,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文化”这个曾经的薄弱点,正在一步步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整个2010年,全省总共送戏下乡2.03万场,送电影下乡28.9万场,送书下乡165万册,城乡电视数字化率超过55%……从2005年开始,这些数据一直保持着稳定而扎实的增长率。
我们看到的,还有硬件与软件的齐头并进。到去年为止,全省县级以上的文化广场、文化中心超过300个,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85%。
一张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已基本成形。这也让我们对编织“建设文化大省”这张更大的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