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如果说到福利院去养老,那是没办法,好像老了没处住了,说出去要被别人家笑话的。”现年97岁的杭州老人金伯英回忆自己12年前到福利院时的情形说。而现在金伯英所住的福利院“杭州市福利中心”却是“一床难求”,福利院里的一千多张床位几年前就已爆满,排队登记等待的老人还有2000多位。
据杭州市民政局的统计,截至去年底,杭州60岁以上的老人达116.88万人,占杭城总人口的16.97%,预计2015年将达到20%。杭州一直是国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多元化,其中到福利院养老的需求正日益增加。在有些发达国家,到福利院养老的老人比例高达7%-8%,而到去年底,杭州地区217家福利院共能提供的近3万张床位,也仅占60岁以上老人数的2.5%。设置更多的床位,以解决不断增加的福利院养老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位于杭州城北和睦路上的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是杭州最大的老人福利院。走进这家福利院,首先感受到的是那里园林化的宜人环境,草木片片,安静清洁。老人们在园区里,或三三两两地围坐,或是徐徐走动。
福利院占地约60亩,共有7幢供老人居住的楼,目前共住了955位老人,加上部分正在装修改造的房间,总床位有1450张。该福利院属于市民政局所属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多数老人是70岁以后住进福利院的
在这里入住的955位老人中,70岁以上占93.3%,其中80-90岁的老人占52.8%,其次是70-80岁的老人占26.7%,福利院百岁以上有5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05岁。
工作人员说,很多老人70岁前腿脚还很灵便,会帮着子女照顾孩子,等孙子辈的都长大成人了,再到福利院来养老。不过即便年事已高,这里大约一半的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女性和单身的老人居多
在杭州社会福利中心的955位老人中,男性占37.5%,女性占62.5%;有68对老人是夫妻俩共同来福利院住的,其余85.8%的老人是单身来住。
工作人员说,因为夫妻之间多数丈夫比妻子年龄大,而女性的寿命往往又比男性长,所以就形成了来福利院养老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的现状。另外,虽然有的老人是夫妻一方为了康复的目的而来,但多数来福利院养老的还是鳏寡老人。这些老人可能一个人在家中感到寂寞,所以选择到福利院和同龄人群一起生活。
金周讯对住在福利院里的20位老人进行了抽样调查:这20位老人都有自己的子女,其中85%的老人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随着家庭的小型化,以往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已越来越少见,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空巢老人”已日渐普遍。据了解,来福利院养老的老人中很多之前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但是到福利院养老也并没疏远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大多数老人表示子女经常来看望,到福利院养老,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一种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这里知识分子老人多
抽样调查中还显示,有45%的老人是从城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另外的人基本上是从城市企业单位退休的。
工作人员介绍,到福利院的老人中,知识分子的比例相当高,其中包括公务员、教师、医生、工程师、科研人员等,在养老观念的转变中,知识分子的接受程度更高。
当然,选择到福利院养老与城市人口有更好的退休保障有关。因为到福利院要自付住宿、餐饮、护理等生活费用。抽样调查中,60%的老人现在月收入在2000-3000元,20%月收入在1000-2000元,15%月收入3000-4000元。
现在福利院每月开支1000-2000元之间,如果选择居住条件好或是护理级别高的,可能要2000元以上。抽样调查显示:有85%的老人是自己承担在福利院的养老费的,有10%的老人是由子女来支付的,另有5%的人是由本人和子女共同承担。
哪些老人在福利院养老?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记者看到了很多幸福、充实、健康的老人。
97岁的金伯英
和老伴在这里已住了12年
见到这位97岁的老人,是在福利院他的宿舍,他和老伴住一室一厅的小套间,当时金伯英老人正和几位邻居在自己的客厅搓麻将,见有人来访就把自己牌座让给一旁的老伴,老伴小他4岁,看上去反应有些迟缓,但搓起麻将来依然麻利。
“我们夫妻两人年龄加起来190岁喽!”虽然如此高龄,但金伯英老人看上去依旧神采奕奕。12年前他们夫妻是杭州社会福利中心建成后的第一批客人。“当时我85岁,老太婆81岁,看报纸上说杭州要在这里建最大的养老福利院就来报名,离开业还有5天,我们就提前住进来了,高兴啊!”
祖籍绍兴的金伯英从小跟家人学做生意,说起来一生都在自己创业。改革开放后政策允许了,他在杭州市中心开了一家玩具厂,那年他已经58岁了,但干劲十足,一直办厂到81岁。“骗小伢儿钞票,呵呵!”吴伯英开玩笑地说, “但是我们的玩具对小伢儿智力有好处,对老师也有好处。”玩具厂最多时有80多个工人,产品不仅内销而且出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从小努力,所以老了就可以到福利院享福了。”金伯英夫妇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但他们都喜欢文艺,所以等他81岁想退休时,子女没一个想继承他事业的。现在子女们都很好,说起来他如数家珍,现在最大的女儿70多岁了,他们的孙子辈都要长大了。
吴伯英说自己退休时,觉得和哪个儿女在一起住都不自在,做生意时存了点钱够他们养老,加上做教师的老伴有退休工资,所以就想和老伴一起到福利院养老。
到福利院后开心啊,这里有那么多老人在一起,大家往来频繁,不像在家里住时平时和邻居都不来往的。“外面来给老人演出的节目都不停的,三天两头有,文艺活动丰富,不花钱的演出看不完啊!”
“平时子女都来看我的,我大女儿每周末都来,很准时的,她还被我们福利院评为孝顺子女了呢!”
说起自己的身体,老人自豪地说,“我到福利院12年了,都没生过什么毛病啊。我和老伴到这里后,福利院给我们办了结婚60周年庆祝活动,现在我们马上就要结婚70周年了,70年我们一起走过啊!”
金伯英老人恳切地想通过报纸告诉老人们,“老了还是到福利院来好,只要选好了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开心啊!”
89岁的方静英
人们都叫她“健康奶奶”
虽然已是89岁的高龄,方静英老人依旧面容清秀,像个漂亮的瓷娃娃,为此福利院的老人们称她为“健康奶奶”。
方静英祖籍杭州,自己一直在杭州生活,她在很多地方很多单位工作过,工厂、幼儿园、街道、商场等,因为她一向工作热情,很多单位都请她,就这样一直工作到70多岁。
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最大的儿子都过70岁了,子女都事业有成,有的在杭州,有的在上海,有的在国外等等,说起他们方静英有些自豪,也很舒心。
二十多年前老伴走了,方静英常在自己的家中一个人居住,子女们常告诉她要对自己好一些,想吃想穿想用都别不舍得花钱。但她节省惯了,有时候儿子来了把空调打开,儿子走后她就把空调关掉。子女们都很无奈,几年前他们和老人商量,把她送到福利院来生活。
来到福利院,方静英感觉过上了“集体生活”,虽然她是一人住一个单间,但和福利院的老人们交往密切。她喜欢文艺,京剧、越剧都能唱,早晨起来喜欢“吊嗓子”,老人们又称她为“高音喇叭”。到福利院组织老人演出时,方静英常常是舞台上的主角,她擅长演的角色是“阿庆嫂”。
每天清晨5点多起床后,她会去园区里走走,有时和老人们一起打太极拳。午后像很多老人一样,她会睡一觉。晚饭后,她会准时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看看国内外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方静英糖尿病史有二三十年了,到福利院这几年,身体一直很好,药也吃得少了,她说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平时日常的保养最重要。
说起福利院的生活,方静英竖起两个大拇指,“冬天也好,夏天也好,一年四季都好!”
75岁了还一头乌发
胡启春,在福利院宿舍里开画室
一头标志性的长发,胡启春显然是一位艺术工作者,只是他的长发至今如此乌黑,让人实在难以看出他已是一位75岁的老人。
胡启春在杭州生活了近50年,但至今仍不改家乡南京的口音。他年轻时学画,到杭州以后主要从事丝绸美术设计。在企业工作多年,工作之余他还教学生画画,国画和书法都是他的至爱。退休以后,他在自己作画的同时,还时常带徒弟。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胡启春注意到了这家福利院,他说自己找到了养老的好地方。但是福利院一直床位紧张,他排队登记了几年,终于在今年3月领到了床位,和老伴一起住进了福利院。
他们夫妇只有一个女儿,现在也已经过了四十岁。“我们从来没想过自己老了要和子女一起住,两代人住在一起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愉快,分开住对老人和年轻人都好。”说起养老,胡启春有自己的观点。
到了福利院,胡启春有了如鱼得水的喜悦,“自己家楼层高,年纪大了上下楼都不方便,现在这里楼层低,又有电梯,适合老人住。生活各个方面,也是这里方便,还有环境好,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妻子说,他画起画来很投入,一直以来如此,现在即使到了福利院养老了,画画的事也不见他有所松懈。每天一整个上午就是画画,最近还要办画展。的确,走进他们的宿舍,就像进了画家工作室,笔墨纸砚铺满桌面,一派艺术气息。
胡启春说,在福利院里他已经发现了“同道中人”,也是画画的,这样平时就有人可以切磋交流了,另外胡启春还希望因为他的到来,让福利院里爱好画画和书法的老年人得到帮助。
说起自己硬朗结实的身体,他说,坚持锻炼。每天下午午睡起来后,他都去福利院附近的河边散步,每次走6-8公里,约一个半小时,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最近刚在福利院做了体检,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 都市快报 文/朱坚摄/朱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