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实验小学的婺剧爱好者在表演婺剧选段《断桥》
“婺剧进校园”唱戏从娃娃抓起
随着缙云社会经济发展,在现代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婺剧这一历史悠久的“草根戏”也面临着传统唱腔、传统剧目随老艺人过世而消失的尴尬。
演职人员青黄不接,人员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就业门路更广,选择余地更多,都不愿意学唱戏。在缙云的1000多名戏曲从业人员中,年轻演员只占四分之一。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中,年龄最大的已经50多岁,年纪最小的也30岁出头,大部分都是40多岁。
从业人员一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区、乡集体剧团培养出来的演奏员,还有原婺剧团改制后离团自行择业人员。
也有剧团从外地招聘来的其他剧种的武功演员,他们虽不谙婺剧,但舞台功底还是比较扎实的。
新招聘的年轻演员,约占各团演员人数的四分之一,是民间戏曲的接班人,但是他们踏入门槛就随团演出,基本功和舞台经验匮乏,难以在短期内挑大梁。
为了解决婺剧后继无人问题,近年来缙云实施开展了“婺剧进校园”活动。
以10个学校为试点开始,到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都建起了婺剧兴趣社团。浙江省群艺馆还与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共同编创了《红歌新唱》婺剧版教科书,作为全省第一部婺剧教材在缙云中小学全面推广。
省群艺馆副馆长邬勇说:“编撰官方教科书、把师资力量培训纳入艺术教育方案的婺剧推广方式,在浙江省属于首创。”
普及婺剧教学课,中小学音乐老师首当其冲。“过去别说学生,连许多老师都搞不清婺剧有什么声腔、哪些是知名剧目。尽管婺剧在当地广为传唱,但一直以来都是票友多、专家少。”缙云中学的一名女教师这样说。
今年暑假,缙云县的102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拜国家一级婺剧演员黄维龙、国家一级婺剧导演吴子良为师,从零开始学婺剧。这批音乐教师出师后,再手把手儿教会学生。
“让青少年一代多了解婺剧、多欣赏婺剧,不但培养一些婺剧的好苗子,还培养了潜在的票友和市场。婺剧从娃娃抓起,这是让婺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最有效方式。”陈子升说。
在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缙云县官店村少儿民乐队表演的节目婺剧摊簧《古村戏韵》从全国24个报送单位推荐的22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大赛一等奖、园丁奖和组织奖,成为本次大赛中获得奖项最多的节目。这也让陈子升等婺剧人对“婺剧进校园”工程更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