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浙江企业捐助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启程 将照亮玉树无电学校
·让每个孩子的手脚都暖起来!585套"保暖套装"发往玉树
·1000人年创收5000万 400多岁的缙云婺剧粉墨登台闯市场
·从制造到创造 义乌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反哺小商品经济
·浙江手机报台州读者捐5万 温州四胞胎有救了
·浙江海宁有个"最具人气"局长 玩转微博公文受网友追捧
·在最美之地做最美事业 杭州华丽变身文化天堂
·走进淳安下姜、云濛 现在靠“闲”带来财富
·走转改活动:温州网深入山区 关爱学生营养餐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工作汇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浙江文化建设样本·之三
1000人年创收5000万 400多岁的缙云婺剧粉墨登台闯市场

缙云县实验小学的婺剧爱好者在表演婺剧选段《断桥》

  “婺剧进校园”唱戏从娃娃抓起

  随着缙云社会经济发展,在现代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婺剧这一历史悠久的“草根戏”也面临着传统唱腔、传统剧目随老艺人过世而消失的尴尬。

  演职人员青黄不接,人员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就业门路更广,选择余地更多,都不愿意学唱戏。在缙云的1000多名戏曲从业人员中,年轻演员只占四分之一。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中,年龄最大的已经50多岁,年纪最小的也30岁出头,大部分都是40多岁。

  从业人员一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区、乡集体剧团培养出来的演奏员,还有原婺剧团改制后离团自行择业人员。

  也有剧团从外地招聘来的其他剧种的武功演员,他们虽不谙婺剧,但舞台功底还是比较扎实的。

  新招聘的年轻演员,约占各团演员人数的四分之一,是民间戏曲的接班人,但是他们踏入门槛就随团演出,基本功和舞台经验匮乏,难以在短期内挑大梁。

  为了解决婺剧后继无人问题,近年来缙云实施开展了“婺剧进校园”活动。

  以10个学校为试点开始,到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都建起了婺剧兴趣社团。浙江省群艺馆还与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共同编创了《红歌新唱》婺剧版教科书,作为全省第一部婺剧教材在缙云中小学全面推广。

  省群艺馆副馆长邬勇说:“编撰官方教科书、把师资力量培训纳入艺术教育方案的婺剧推广方式,在浙江省属于首创。”

  普及婺剧教学课,中小学音乐老师首当其冲。“过去别说学生,连许多老师都搞不清婺剧有什么声腔、哪些是知名剧目。尽管婺剧在当地广为传唱,但一直以来都是票友多、专家少。”缙云中学的一名女教师这样说。

  今年暑假,缙云县的102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拜国家一级婺剧演员黄维龙、国家一级婺剧导演吴子良为师,从零开始学婺剧。这批音乐教师出师后,再手把手儿教会学生。

  “让青少年一代多了解婺剧、多欣赏婺剧,不但培养一些婺剧的好苗子,还培养了潜在的票友和市场。婺剧从娃娃抓起,这是让婺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最有效方式。”陈子升说。

  在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缙云县官店村少儿民乐队表演的节目婺剧摊簧《古村戏韵》从全国24个报送单位推荐的22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大赛一等奖、园丁奖和组织奖,成为本次大赛中获得奖项最多的节目。这也让陈子升等婺剧人对“婺剧进校园”工程更充满信心。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网友评论 1 条,查看全部
 我要注册
网友:小宴 于2011-10-22 17:24 发表评论:

  作者同志“在剧目上,本剧种传统剧目少,移植外剧种的剧目多,儿女情长的客衣戏多,影响了婺剧表演特色的发挥。音乐上唱腔单调,器乐曲牌也枯燥单一”,我觉得您再写文章的时候,最好多了解下婺剧知识!!儿女情长戏越剧最多吧?还有唱腔音乐单调!婺剧有徽戏,乱弹,滩簧,昆腔,高腔,时调六大声腔,这也叫单调???还有曲牌,婺剧的曲牌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还有本地剧目少,请问您知道婺剧多少传统剧目?可别乱写,被笑话的要!!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