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3日讯
第一届邻居节,我们合唱队刚成立一年,是胡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学唱“邻居之歌”,上台表演。
第三年,是在伍公山开的邻居节,我们三个老姐妹拍了很漂亮的照片,还有一张上了报。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一起过邻居节,一起烧过菜,在邻居里发现了超级有本事的“马大嫂”,去茅家埠喝过茶。这两年文艺演出,每年都能在舞台上找到新面孔,认识新邻居。
昨天,杭州施家花园社区第八届邻居节热热闹闹地开了张,对邻居节情有独钟的孔佩玉阿姨如数家珍,把2004年开始的关于“过节”的点点滴滴向记者细细道来。
不少来过节的人,其实早就已经不是施家花园社区的常住人口,但是在黄丝带的召唤下,昨天,他们又重新聚在一起。带了老照片,还有历年来本报对施家花园邻居节的剪报,大家一起欢庆这个属于邻里的节日。
为各处赶来的老邻居
系上黄丝带
胡佩芬阿姨特地留出了两条黄丝带,准备留给从远方回“娘家”的老邻居,一位是跟随子女住到滨江去的孔阿姨,另一位是从上海赶来的沈阿姨。
已经81岁的沈阿姨回趟杭州可不容易,是儿子儿媳一起开车把他送来的。头发花白的老姐妹一见面就是一个热情的“熊抱”,然后献上黄丝带,为小姐妹系上。
“我们几个是参加合唱队认识的,后来很要好,每天一起锻炼,一起买菜,还有一起逛街,出去玩。”孔阿姨说,她们几个性格互补,特别聊得来,她虽然住到了滨江,依然每个星期都回社区来参加英语班和唱歌班的活动,“我真舍不得这些老朋友,就盼着邻居节大家可以聚一聚。”
认识新邻居
最好的敲门砖是微笑
邻居节,不仅仅是老邻居聚会的场所,也是新邻居认识的契机。
社区为邻居节准备了一个小项目,要求每个人找到六位邻居,一起参与趣味游戏。不少组织者都是楼道长,自然找来的人都是自己楼道的居民。可是一位会走模特步的68岁的茹阿姨,别出心裁,她找的队友都是从小区的马路上“抓”来的。
“别把我说得和抓壮丁一样,我也是没办法。”茹阿姨号称自己是被逼无奈才出此绝招的,“我们楼道年轻人多,但不巧的是,残运会调休,他们要上班。那我没办法,不能当光杆司令,所以才跑到小区来拉人的。”
茹阿姨说,她有个最好的武器“微笑”,这个武器不仅仅让她找到了队友,还交到了不少朋友,她拿出一本小小的随身贴,上面写着人名、门牌和联系方式。“你看,平时大家就是个脸熟,现在有了电话号码,不都是真朋友了。”茹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