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0月23日讯(记者 裘一佼 通讯员 朱峰峰)眼下又是大量蔬果的上市季节,怎样保障我们餐桌上蔬菜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控制农药残留是广大市民关注的话题。记者来到杭州萧山区围垦十三工段的蔬菜种植基地,从采摘开始,体验蔬菜从田间到销售摊位的“旅程”,看看这些绿油油的蔬菜到底能否让大家放心。
清晨4点半,王大姐和其他5名采摘员已经手抱塑料筐走在田埂上,每天,他们所在的基地要提供大约一万斤左右花菜、包心菜、青菜等蔬菜。这些蔬菜在采摘的前三天都已经通过基地的测试卡快速检测,即“采前检测”,合格的品种才能被采摘。
虽然天还只是蒙蒙亮,但清晰可见田地里的花菜长势喜人,宽大的绿叶中含着一株圆润完整的“大花朵”,王大姐说,花菜种子在播下1个月时他们使用的是低毒或无毒的农药,之后40天左右的生长期里基本可做到无农药残留。
秋季害虫较春夏两季已经少了很多,像花菜这样的非“多虫蔬菜”不需要使用农药,记者蹲下身割菜的时候也只看到不多的蚱蜢和瓢虫。而在不远处种植南瓜、茄子、辣椒的温室大棚里,记者看到了农技人员口中的“四大金刚”:黄板、防虫网、太阳能捕虫器和性诱剂。这些生物以及物理防虫技术可以防止飞蛾、瓢虫等飞虫的侵害,无需农药就可以保证高产量,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
一袋袋的花菜装车之后,直接就被运抵基地位于萧山城区内的白乡缘农产品直营店,那里,农残检测师陆其爱已经在为将上架的20种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做准备,她需要做好一份蔬菜农残数据合格表。
记者换好工作服,跟着陆其爱挑选了芹菜、番茄、花菜、豇豆等八种蔬菜进行随机取样,将样本带到直营店里的检测室。在她的指导下,记者将样品切成1厘米的正方形方块,各取2克分别放入8个取样杯中,倒入缓冲液,并对应做好编号。接着,把取样杯放入震荡器中运行,使蔬菜中可能含有的农药充分渗出。7分钟后,在每个样杯中提取出2.5毫升,与酶液、显色剂混合,静置10分钟。
陆其爱说这是她每天的例行工作,但绝对不能马虎,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记者也是小心翼翼地按照指示操作,生怕因为疏忽了任何一个小细节而导致数据出错。10分钟后,我们向已经装有100微升速测液的8个比色皿中迅速倒入提取液,并按序号逐一放入专门的农药测试仪器。
与仪器连接的电脑上立即出现了不停滚动的数据,有的升有的降,三分钟后显示出了最后的结果:芹菜15.09,番茄12.51,花菜13.67,豇豆0.62……数据代表着农药残留量,陆其爱说,按照国家标准,小于50就是合格。若数值高于标准,她会立即通知摊位负责人,撤下所有该品种该批次的蔬菜,就地切碎处理。
上午9点左右,20个样品全都抽查合格,我们还特意检查了今天早上采来的花菜,也是符合标准。陆其爱将数据通过农残检测平台立即上传至区农业局的公示网上,在直营店的检测登记簿上做好台账,贴在店内入口处,并告知配送部可以向对应的超市、企业等进行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