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磐安讯(记者 徐贤飞 报道组 卢伟星)10月19日,磐安县新渥镇金山村。吃过午饭,55岁的农民陈高星把家门口的那辆三轮摩托车发动得轰轰响,大声地喊我们上车。
三轮车的后座上,坐着我们、陈高星的老婆陈冬香,还有锄头、耙子、几个大麻袋。陈冬香说,麻袋里都是贝母种子,“一斤种子,能产出三斤鲜贝”。从上世纪60年代起,陈高星家就开始种贝母了。这几年药材价格都在涨,家里收益不错。
车子在公路边停住。“地在这个小山包后面,我们要翻过去。”陈高星指示我们,背起锄头、耙子,跟他走。
这一路,都是陈高星背着麻袋走在最前面的。我本想试着背背看,但七八十斤的重量,有心无力。可同样的分量,陈高星背着它,还能走得极快。走了十分钟的样子,在一条小溪边,陈高星停下了脚步。
“就这里了”,他指了指小溪边一个狭小的三角形地块。这块地几天前就挖好了,但要下种,陈高星还是要再松松土。他给我们简单地分了工,我和陈冬香下种子,陈高星用锄头松土。
三十多米长的一畦地,十多分钟陈高星就松好土了。我刚想把贝母往田里放,就被陈冬香制止了。只见她拿起一把七齿耙,轻轻地往松好的土上划过,留下了七条直线。然后她把簸箕里的贝母种子,倒在了地块上,隔几步倒上一堆。
“现在开始吧!”陈冬香弯下腰,把土上的贝母种子,一个个安放在直线上,左右间距固定,前后相距七八厘米。“这样一行行放起来是不是快多了,而且贝母的距离也控制得了,能让他们都有生长空间。这就是耙子的好处呢!”陈冬香说。
“这个方法是她发明的。”陈高星骄傲地说,现在村里人都学他家这样种。
这贝母,顾名思义,还真有点像贝壳,但颜色又像土豆。“贝母大小相差很大的,大的明年立夏收起来,有些真有土豆那么大;但小也有,就像珍珠差不多呢。”陈高星说,磐安的山里温度低,他都种大贝母。
起先陈冬香放左边五条线,我放右边两条线,这样才能跟得上她的速度;到好不容易我加快速度,能放上三条线了,就被发现了一个错误。“要屁股朝下才行的。”陈冬香说。
哦,前面还有好多是贝母屁股朝上的呢。我又一一返工重放。
30多米长的地块,一直弯着腰,我不断地捡贝母放贝母。手不能停,脸朝着地,背朝着天,半小时后,直起腰时,我感觉眼前有点发黑。长时间蹲着,脚也有点发麻。“这不算什么。我们在横店租的地块,有一百多米长,那真是累人。”陈冬香说。
“鞋子脱了吧,像我一样。”看我在抖鞋子里的土,光着脚的陈高星“邀请”我。看着他挺享受的,我也脱掉了鞋子。秋日里,太阳高高挂着,被松过的土,软软的,踩着挺舒服。
日光渐渐地往西走,暖暖的土变得越来越凉。等收工回家时,我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