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大海,成为浙商竞逐的新疆场。温岭日报记者 吴鹏飞 摄
浙江日报10月26日讯(记者 夏芬娟)一边是富而思源、热情回报桑梓的在外浙商,另一边是处在转型升级节点上的浙江经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入列“国家战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火热推进。这些发展新机遇,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给浙商们提供了相逢、相识的良机。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列入国家战略,舟山群岛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使浙江不再受限于陆域资源的瓶颈,全新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逐步显现,浙江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形成了较大的潜力空间。
一批锐意进取的浙商,已经提早筹备,向着海洋经济领域奋勇进军。
黄伟健(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董事长):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舟山群岛新区,清晰地透露了蓝色海洋孕育的巨大商机。我们在世界浙商大会上就有一个签约项目,和舟山市合作开发邮轮经济。
据介绍,这一系列的合作包括成立浙江金港海洋发展有限公司,以舟山为母港,逐步开通舟山至台湾基隆、台中港固定航线以及舟山至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际航线等。
黄伟健:我们未来在海洋经济上的投入要超过10亿元的规模,除了自有资金,80%以上是温州民间资本。
按他理解,温州资本唯有向着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领域集中投资,才能找到新的出路。除了舟山,他同样看好温州沿海开发的新机遇,正在参与建设温州瓯江沿海的大型改造工程。
陈建铭(上海舟山商会会长):舟山跨海大桥通车后,是在外舟山商人回乡寻求投资项目的第一次高潮;而新区的获批,绝对会是在外舟山商人乃至所有浙商前来“赶海”的又一次高潮。
不久前,陈建铭刚刚代表上海舟山商会与舟山市政府签订了一个百亿规模的投资协议,包括海洋及港口工程、临港工业及新能源等,多与海洋经济相关。陈建铭同时还透露,在日常商会会议上,不少企业都流露出对浙江海洋经济、对舟山群岛新区投资的浓厚兴趣。
不过,在热情的背后,个别在外浙商也有自己的顾虑。
徐伟春(希腊温州商会会长):在希腊十多年经商,看到了希腊爱琴海的成功开发,充分领略了海洋经济的光明未来。不过,我们海洋经济的投资开发还处在早期基础设施投资阶段,港口码头建设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我们有限的资金规模目前还很难参与,目前还处在“看看”的阶段。
关键词:义乌试点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国家战略,成为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义乌将打造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更丰富的新型小商品、更多样化的贸易方式,将从义乌辐射全世界。
张江欧(巴西浙江商会会长):无论身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有关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信息,我随时在关注。义乌小商品指数,就是全球小商品交易的“晴雨表”。义乌市场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高度认同,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仅仅是海关的一站式通关等,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个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为了赶赴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张江欧风尘仆仆从南半球赶来,他的第一站便是义乌。这两年来,巴西对中国商品日益严重的反倾销举措,让巴西浙商的处境变得尴尬,浙商在巴西的贸易公司业务也普遍下降30%以上。今年年初开始,张江欧等巴西浙商就开始回到国内寻觅投资机会,并决心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国内。张江欧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义乌寻找投资机会,包括扩大去年已经成立的贸易公司业务等。
更多的浙商则在寻觅市场升级背后的服务业、制造业升级商机。
陈斌(赛伯乐人民币基金负责人):赛伯乐早在去年底开始就已经数次奔赴义乌考察,寻找当地具有创新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的投资机会。试点获批后,要探索实施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监管措施和办法,而新型贸易方式的探索建立,恰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新一轮创新奠定了基础。这种新模式,当然不是简单依赖于淘宝的电子商务,而是独立于淘宝之外的,真正细分行业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我们已经有中意的投资目标公司,只待进一步的资金注入。
义乌试点之后,已悄然对当地的传统制造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翁荣弟(浪莎集团总裁):义乌成为试点后,不仅市场在升级扩容,作为核心的市场升级,同时也在预示着背后产品的同步升级,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端制造无疑是未来产业导向。
关键词:“四大建设”
省委、省政府以“四大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全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形成了新的战略格局。
郑志勇(海南浙江商会会长):回来,主要是抱着资源互补的目的。毕竟相比海南,浙江市场更为活跃、潜力也更大。回乡投资得到的认同度和理解度、浙江的产业引导和区域规划等,都让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进一步坚定了回乡扩大投资的决心。
事实上,对郑志勇的医药公司而言,浙江市场正占据着日趋突出的位置,一年全国近十亿元的销售额,浙江占比达20%。“这次参加世界浙商大会,除了信息上的交流,我还会到金华、义乌等地考察,进一步在这些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同时考察浙江医药企业的并购机会,扩大在浙投资比重。”他透露。
早在一年前,郑志勇就已经在思考扩大在浙投资的问题,并且开始筹划在滨江筹建一栋大楼,作为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如今投资规模已经近8亿元。“除了市场的优势,这里还有惜才、爱才的文化氛围,更适合吸引医药类研发人才落户,”郑志勇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郑志勇在浙江的成长轨迹,恰与“四大建设”的初衷不谋而合:通过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和培育,“筑巢引凤”,吸引更多在外浙商、央企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到来,从而进一步带动浙江产业的转型升级。
徐伟春:欧洲大批浙商都在计划着回到浙江发展。我们单个人的资金规模有限,参与不了省内的大项目,但是我们有一个最大的资本——多数人正值中青年的创业黄金时期,都胸怀着一颗有所作为的决心。这也正是为何大批海外浙商如此重视这次世界浙商大会的原因——来看政策,来寻找产业投资方向,必要的时候还会资金抱团。
作为“四大建设”主要载体的浙江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其招商引资的对象锁定在“高、新、优、特”上。这样明显的产业导向,浙商有什么机遇?
傅允生(省社科院研究员):除了海洋经济,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应该成为浙商投资的重点考虑方向。一些浙商或许被“四大建设”吓退,其实不然。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理想的模式是参照德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建立一个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即一家大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导向,掌握国际竞争的话语权;围绕着大企业周围,还需要一大批以产业分工为基础、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中小企业。所以,即使投资规模有限,无缘参与“大项目”投资,中小企业依然可以依附于大企业,做先进制造业的零部件配套,依然可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