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10月26日讯(记者 胡丹)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让一些出口企业及其关联企业忧心忡忡,曾经大步走出去的浙商还能应战吗?
国内,要素成本上涨牵动着更多企业的神经,浙商还能跑多快、跑多远?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勇闯天下的浙商何以应战?
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多位历经市场磨炼的浙商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冷静看势:增长仍在继续
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短期来看,由于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资本市场波动仍会持续,这使得市场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信心不足,国际市场上也开始出现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作为一家立足中国动力的全球投资集团,我们判断中国经济对波动的抵抗力依然很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变化,包括制造业升级、消费扩张和升级、城市化、跨国并购发展等诸多方面潜力依然巨大,这也是我们积极投资布局的大方向。
南存辉(正泰集团董事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经济动荡和国内经济的波动都是经济规律,种前因得后果。我们国家面对这种形势,主动出击调控市场,稳定大局,措施得当,成果显著。我们国内的经济增长增速有所放缓,正是国家主动调控的结果。放缓经济增速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企业家们应借此时机好好思考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自己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是不是符合现在以及未来的经济局势?如何处理发展增速和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
胡季强(康恩贝集团董事长):尽管中国经济是弱市中的一抹亮色,对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加剧,一些国家会设法将危机转嫁到新兴经济体,这在某种程度上将倒逼中国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浙江经济目前正处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会经历阵痛,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以及浙商群体的主动应对下,浙江经济总体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不会改变。
百折不挠:家乡给我信心
郭胜华(法国亚美杰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浙江”二字对我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范畴、身份归属。它还是我在海外打拼35年的精神寄托,是我信心的来源。眼下,浙江企业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我们就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信心,源自我对这片生我养我土地的挚爱。今年起,我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国内,希望能为我们浙江经济的二次腾飞做出更多贡献。
胡季强:不论对浙江经济,还是对康恩贝未来的发展,我都充满信心。我认为,信心要以实力、能力、毅力为依托,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我们看到了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看到了加快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决心,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举动。加上浙江经济这么多年的积累以及浙江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浙江经济的发展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林东(绿盛集团董事长):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眼下浙江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不只是浙江所特有的,也不只是中国才有。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人类经济活动中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游戏规则的结果。因此,企业家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时的停滞就丧失信心。相反,我们应该将这样的调整看成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最好机会。
沈爱琴(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2011年对于万事利来说,同样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企业成本增加、出口难度进一步加大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但是,我们很有信心能解决这些难题。这份信心源自万事利做丝绸传人的坚定信念,更来源于对浙江经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期看好。
现身说法:不转型更痛苦
邱继宝(飞跃集团董事长):浙江的中小企业走出眼前的困境需要做三件事:一是有系统的思路。这个思路既包括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路,也包括理清未来发展的思路,企业必须把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思路结合在一起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是要有重组升级的勇气和魄力。重组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飞跃正是秉承“早转早主动,先转赢先机,快转快受益”的理念,把主营业务进行重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再生资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了眼下的再次飞跃;三是做好吃苦的准备,继续发扬精打细算、吃苦耐劳“四千精神”。转型很痛苦,不转型更痛苦。
南存辉:我相信,浙江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但是要突出重围,光凭企业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比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提供发展和投资的平台、渠道、空间,引导、鼓励民间资本从炒房、炒煤、炒股、炒钱中退出,更多地投入高科技、办实业、求创新之中;那些具有较好发展潜力而当地又无法满足用地、用工需求的优质企业,可引导他们把总部留在浙江,向外辐射;执行加强金融扶持、继续减轻企业负担等举措。
郭胜华:除了坚定信心外,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的突围的必经途径。转型升级既包括产业内的转型升级,也包括产业间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技艺,增加增强企业的“智造”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要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转型升级还应注重分工合作,比如,大企业、大集团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注重核心技术开发、关键设备的研制,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中小企业则应走“专、精、特”的路子,侧重下游产品的开发,有效拓展和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
胡季强:反观康恩贝几十年来的发展,从兰溪到杭州,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从街道小厂到上市公司,每一步发展其实都是一个坎,迈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迈不过,就是致命的危机。我想,这也说明了一点:危机和机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握机会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经营机会。如何转化要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品牌、技术、人才、管理方面积累的优势,终会变成化解危机的利器。
专心致志:坚守实业强主业
林东: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但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尽量坚持主业,即便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打响新品牌等途径,从价值链的底部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实业不是没得做,关键是如何做。绿盛这两年在主业投资上已近亿元,通过产品创新,摆脱了实业微利的“魔咒”。当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去寻找一些新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在美国投资的风能发电项目,现在已进入了关键时期。
郭广昌:浙商群体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从粗放式的增长进入了精细的专业化阶段。目前来看,浙江企业最大的机遇在于找到符合自身优势的市场定位,在专业化的道路上锁定全球一流水平。比如美特斯邦威、吉利、阿里巴巴,这些企业的专业化优势已经日益显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更需要平台型中国企业,为全球资源与中国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条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价值。从2010年开始,复星集团更强调把我们已经具备的在中国形成的持续投资、持续优化管理、持续对接资本的三大能力正循环价值链,努力成为全球性、平台型的企业。这也是我们为被投资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需要。
南存辉:未来浙商面临的机会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世界产业转移的机会。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业将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向中国的转移。浙商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承接这些工程和项目的。浙商应扎根中国,扎根浙江,利用浙江省内人才、资源、政策等等优势,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夯实基础,时刻为承接产业转移作好准备;二是“走出去”发展的机会。面对国外不确定的经济形势,走出去的步伐不应止步。坚定走出去的决心,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资源整合的机会。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优势,积极开展与优秀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学习先进技术、管理和经营理念,实现共赢发展。有条件的浙商应抓住良机、奋勇争先,积极开展并购重组,做优做好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做赢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