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1日讯
47岁了,张女士才发现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我的儿子已经25岁了,医生说我能活到现在,还平安生了孩子,真是个奇迹!”昨日,记者在浙医二院心脏中心病房见到张女士时,她通过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已经能正常下地活动了。
医生说:“她送来医院时心力衰竭,现在已基本康复了。”
心脏患先天疾病,两扇“心门”很奇怪
正常的心脏,有四扇“门”,一开一闭之间,让血液顺着一个方向流动。但张女士因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心脏多出了一扇“门”: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之“门”,而另一扇连接左心室及左心房之间的阀门——二尖瓣膜,则开反了,处于关闭不全状态。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常熬不到成年。张女士虽然心脏埋着这枚定时炸弹,却有幸一直安然无恙。直到8年前,她才感觉胸闷气促。直到最近一周,她因为在房间里走几步就会像跑过步似的心跳加快,才不得不上医院。
此时,她的心脏已几近衰竭,必须接受多种手术。
记者走进手术室,直击全过程
日前,记者走进手术室,全程直击张女士心脏手术的全过程。
因为是两台手术同时进行,浙医二院心内科和心外科的专家都来了。
手术在“杂交手术室”里进行。这个手术室比普通的手术室要大一倍左右。记者环顾四周,发现这个手术室内,传统手术系统、胸腔镜系统、以及X线影像系统,围绕着手术台一字排开;在手术室外侧,还有个套间,整个手术过程,都显示在套间的电脑上。
浙二心外科主任董爱强告诉记者,在这个新颖的手术室里,张女士将进行两轮手术:先是将动脉导管封闭,关掉多出来的“心门”,然后修复二尖瓣膜,让这个“心门”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开关。
穿上厚厚的铅衣,心内科专家、浙二院长王建安在张女士大腿上开了一道2毫米长的小口子,插入导管。
细细的导管像蚯蚓一样贴着肺动脉壁“爬行”,小心翼翼地接近主动脉。在主动脉根部注入造影剂后,未闭动脉导管就立刻“现形”了:X线影像上显示,张女士的肺动脉和主动脉中间有一个直径5mm左右长的缺口,靠近主动脉一端宽些,向肺动脉一端窄些。
医生说,这个漏斗形状的口子就像个多出来的“心门”,让经过心脏的血液提前从这个“门”溜出走了,心脏不得不加倍工作,以保证人体所需。
堵上这个缺口靠的是封堵器。记者发现,封堵器开始像一把收起的伞,由导管送入主动脉,到位之后,再撑开,严严实实地堵住了缺口。第一步手术成功!
澳洲医生接台手术,五分钟内换人马
设备关闭,X线影像机被移开,心内科医生们陆续从手术室里“撤退”。
这时候,在外间严阵以待的心外科医生们开始排着队进门了。
仅仅5分钟之后,手术医生和器械全部换马。来自澳洲的张晓波教授戴上特制的显微镜眼镜,在张女士的右胸,划开一道长约10厘米的口子,心外科手术就此开始。
在胸骨之间,心脏仿佛娇羞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只看到小小的“心脏耳朵”,扑闪扑闪着。
在胸腔镜的帮助下,张晓波迅速切开心包,寻找缺损的二尖瓣膜,进行修复。
1小时后,手术完成。
“如果在传统的手术室进行这样的内外科分开手术,病人需要多次手术,被感染风险大大增加。而在杂交手术室,手术时间整整缩短了三分之一,病人也只需要吃一次苦头。”王建安说。
据悉,这场手术,是浙医二院国际心脏中心-中澳合作项目的教学手术。
张晓波强调,微创心脏手术是未来心脏手术大势所趋,建立合作后,澳大利亚专家将定期到医院开展门诊、手术等活动。除了心脏外科医生、心脏内科医生来交流之外,还有心脏专科麻醉师、心脏体外循环灌注师、心脏专科监护室医生参与,每个专家在浙医二院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同行,共同策划诊治手段,整个团队采用国际标准和手段促进病人的康复。
小贴士
何为杂交手术
可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现在手术也能“杂交”。
那么手术如何杂交?一句话说,就是内科的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在同一个手术室里一块儿做了。
在杂交手术室里,“病人可以一次性做完两种手术,不需在手术室之间转移,也不用经历两次麻醉、消炎,不仅痛苦减轻了,手术风险和手术后并发症也大大降低。”浙二院长王建安说,心脏杂交手术室是专门为治疗复杂的心脏疾病建立的,一个标准的杂交手术室,造价接近2000万元。
目前全国拥有开展杂交技术的医院,除了北京、上海,就是浙江省了,而浙二是省内唯一一个独立开展心脏杂交手术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