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2日讯
70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来到杭州翁家山,对翁家山小学的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大力推行了“小先生”教育。“小先生”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用日记写下来,寄给回到上海的陶行知。一年后,陶行知把翁家山“小先生”的日记经过修改,编成一书,取名《西湖八小孩日记》。
“网上说我们村里‘八小孩’都已作古,不对。”昨天,村民翁大伯拨打本报热线96068辟谣。记者赶到翁家山村拜访最后的“西湖八小孩”,9旬村民张荷英——70多年前,她也是《西湖八小孩日记》的作者之一。
西湖八小孩,尚余张荷英
事情的缘由是浙江博客网的一篇网文:“七十年过去了,最后的西湖八小孩也在2010年的1月份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陶行知先生带给我们的精神却永远存在……”
村民翁大伯发现这段文字,气呼呼地为村邻喊冤:“老太太今年90多岁,身体蛮好。她就是八小孩之一。”
张荷英家的房子几乎在翁家山山顶,占了最开阔的位置,隔条满觉陇路就是连绵的茶山。昨天见到她时,张荷英在二楼露台上晒太阳,精神矍铄,面容清秀。
“西湖八小孩,只剩我一个了,”90岁的张荷英叹一声,她眼睛很好,一边聊天一边看我记录的文字,不时纠正一下,“陶行知先生,我们不叫他陶先生,叫他太先生,因为他是白先生的先生。”——当时翁家山小学的校长白动生是陶行知的学生。
张荷英说,陶行知并没有亲自给她上课,但是他们上课的教材《老少通千字课》就是太先生编撰的。
“两只羊,跑跑跑”,当年课文很好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翁家山小学名气挺大——因为陶行知几次来到翁家山,通过白动生推行他的“小先生”教育法,并且将关于翁家山小学和“西湖八小孩”的故事刊登在他主编的《生活教育》杂志上。
所谓“小先生”教育,就是让在校的小学生做小先生,将学到的知识回去再教给他们的父母家人,帮助扫盲。
今年84岁的翁佳年还记得一些课文:“……大羊上山吃草,小羊跟着跑。大羊跑,小羊跑,两只羊,跑跑跑……”
“课文都是反复强调一个字,比如羊、跑,又贴近我们农村的生活,所以很容易学会。”翁佳年说。
“学校离家很近,我们早上七八点上学,中午回家吃饭,下午继续上课。”张荷英指指不远处的一块小小的公共绿地,“80年前,这里是晏公庙,庙里有戏台。我们在庙里上课,一共两个教室,戏台的右边和正面屋子各设一个,一二年级一个,三四年级一个。”
翁家山小学是附近几个村落中唯一的小学校,因此学生还有外村的,全校有80-100位学生。教授国语、算术、常识、音乐和体育,上下课老师亲自摇铃。
校长白动生是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第三期毕业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来翁家山小学任教,同来的还有他的胞弟白启荣。村民们就称白动生为大白先生,称白启荣为小白先生。白动生任校长,以后又来了一位老师,三位老师都住在戏台右边那个教室的楼上,每人一个房间。请了村里的一名妇女替他们做饭。
日记写得棒,成为“八小孩”
遵循陶行知的教育方法,白动生一直要求学生们记日记,积累下来,他打算将学生日记编辑成书。白动生挑选了8个“小先生”的日记,取名《西湖小先生》,寄给陶行知。
陶行知十分开心,将书名改为《西湖八小孩日记》,推荐给上海儿童书店。从此孙中洋、倪鬆瑞、张荷英、翁丽森、翁锡云、翁健森、翁文钊、翁友琴就被称为“八小孩”。三女五男,都是翁家山小学二至四年级的学生。
当时,张荷英正读3年级。她的日记《活一天就要学一天》也变成了铅字:“……我说,我们一个人,活一天,就要学一天,读几个字总方便些。妈妈不过30几岁,年纪也不算怎么大,怎么就会死呢!城里羊坝头凤凰寺里有个老头儿,名叫李芳孝的,今年有120岁了,现在还活在那里哩!……”
“八小孩”之一孙中洋,他的一则日记这样写:“这两天,有些小先生已经把老少通第一本教完了,第二本陶先生还没有编出来……今天我们编了两课:第二课,翁家山。翁家山,好地方,春天茶叶好,秋天桂花香。人人都姓翁,人人都务农,没有一个懒惰汉。”
而翁健森是这样写的:“晚上,翁妈陪着白先生到我家里来参观我教学生。这时,妈妈在磨锡箔纸,我在教长工写字。白先生见她没有事做,就写了‘外婆’两个字叫她教我的妈妈。起初她怕羞,不好意思教,后来白先生走了,她就‘外婆外婆’地教起妈妈来了。”
小学毕业后,张荷英就没机会再上学了。她一直生活在翁家山,丈夫也是同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