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师教两个学校的课,这种为解决山区学校师资缺乏的“走教”,在金华市首次出现。陈妙妙是第一位“走教”女教师,两个月过去了,她有什么收获?今天,记者来到磐安大山深处,体验“走教”的辛苦和快乐。
“走教”第一人
清晨6点45分。茫茫大山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磐安县维新乡中心小学的陈妙妙老师便已起床,和学生一起开始一天的晨练。
晨曦中的晨练特别生动,垫排球、跳绳的学生到处可见,老师自己编排了竹竿舞,竹子击打的节奏伴随着孩子们的踏跳,吸引了老农的目光,他们一早上山干活,总习惯从学校门口路过,孩子们是他们的希望。
陈妙妙家在磐安县城安文镇,两年前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英语专业,曾在县城的安文初中代课两年,今年9月,在教师招考中被录取。县教育局告诉她,每周要在高二和维新两个山区学校来回“走教”,成了全县“走教”第一人。
两个月过去了,陈妙妙坦言,已经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走教”生活。“每周从高二小学离开,张昊总是拉着我的衣角,问我什么时候再来;维新小学四年级的张松明、郭思贝等同学一看见我,就抢着帮忙拿行李……”
陈妙妙一说起学生,洋溢着笑意:“山区的孩子特别淳朴,和他们一起,生活很充实,很快乐。每当看见他们清澈的眼睛,一切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早上8点35分,陈妙妙开始给学生上英语课。
今天上的这个班,是整个四年级,只有12名学生,课桌排成了“U”字型。教学内容是“Who is your friend?(谁是你的朋友)”
40分钟很快过去,课间活动时,陈妙妙和孩子们一起跳绳、打排球、跳竹竿舞。在山区,这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课间活动。
紧张却快乐着
11点45分,陈妙妙夹起一摞教学资料,急匆匆地赶往车站,因为下午要赶到高二小学去。从维新到高二,每天只有上午和中午两班过路车,12点10分这趟赶不上,就得走路上山了。
短短的两个月,陈妙妙和班车司机已经很熟了,有时候司机大哥会提前给她打电话提个醒,免得她错过搭车时间。
虽然只有10多里路,却尽是蜿蜒山道。坐在车内,路边树枝野草迎面拂来,车辆交会也是极其惊险。陈妙妙的目光投向远方。
“一到冬天,下大雪起冻,山区的孩子就得走路上学了。”司机告诉我们,往年冬天,山区冰冻封路是很平常的事,到那时,陈老师也得步行上山了。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高二小学。刚出现在校门口,陈妙妙就被欢腾而来的孩子们包围了。“陈老师来了,上英语课啦!”
陈妙妙笑着说:“每当孩子有进步,我会奖励一些糖果、本子和铅笔。我的工作中,满满地记载了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上课铃声响了,“My friend is Zhang Hao!”教室里传出山里孩子清脆的童声。
在教室外,高二小学校长施逢倩告诉我们,学校只有5个年级32个学生,原来一年级有1名学生,后来转学了。“虽然学生少了,但只要有孩子在,我们就得好好教!”
山区教育也不差
“山区学校规模小,但只要有学生,就要好好办学。”磐安县教育局长吕为苗说,“走教是均衡山区教育发展的一种探索。”
由于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或经商,农村儿童随父母外出就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农村出生率下降,导致山区学校入学率逐年减少。
现在,地处磐安东南部的高二、维新、盘峰三个乡总共只有140名学生,学生总数占全县的1.1%,教师数却占全县的3.7%。
但这些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差,家长对学校教学也十分满意。高二和维新两所学校都在去年的县教学质量目标考核中获得三等奖,这对偏远山区的小学校来说殊为不易。
近3年,磐安教育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新建和改造维修资金达4200多万元,累计发放贫困生资助、爱心营养餐工程等资金1590余万元。
维新乡毗邻仙居,维新小学72名学生当中有40名是仙居户口。来自仙居的家长陈志林说,把孩子放在磐安就学,有两个原因:一是父母带在身边,放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这里的教育有信心。而且,外来就读的学生享受免借读费、营养餐补贴等政策,完全和磐安本地学生一视同仁,这让外来的学生和家长心里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