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7日讯
在路桥民间,有一群长跑达人。他们平均年龄近50岁,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带着草根的热情,跑进了国内各大马拉松赛场。
42.195公里,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种信仰。
从世纪广场到葭沚转盘
上个周末,路桥世纪广场。黎明未至,秋风裹挟着冰凉迎面而来。
凌晨4点30分,是路桥长跑队约定的训练时间。来了8名队员,比平常要少些。
“老队长,今天我们跑椒江葭沚吧。”一见面,52岁的章明晶和51岁的李小根就提议。 “行!”61岁的老队长於强富爽快地答应了。此刻,他的心里正盘算着:离厦门国际百公里纵走挑战赛没几天了,是该加紧训练了。
今年,队员们第一次尝试参加厦门国际百公里纵走挑战赛,报名者不多。除了於强富和章明晶,另外一个就是李小根。
於强富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过完年,他就61周岁了,而厦门国际百公里纵走挑战赛的主办方,对年龄的要求是60周岁以下。“今年如果不参加,以后就没机会了。”
到了洪家,其他5名队员打道回府了,他们3人继续往北奔跑。
10多公里的路跑下来,3人早已大汗淋漓。尽管有手腕上绑的小毛巾不断擦拭,汗水仍止不住。於强富和李小根干脆脱下衣服绑在手上。此时,室外温度只有12℃。
闲聊中,於强富突然来了一句:“跑马拉松可不是这速度。”话音未落,他已经加快步伐,把其他两人远远地抛下了十多步。
5点30分,到了葭沚大转盘,3人没有多作停留,又开始往回跑……
胸前挂着奖牌睡觉
见到清瘦的於强富时,记者很难想象,11年前,他是体重85公斤的大胖子。於强富说,他跑步锻炼的初衷是为了减肥。队员中,方丽民、於庆元、苏荷生,都曾是大腹便便的模样。但如今的路桥长跑队,没有一个胖子。无论他们长跑的初衷是为了健康或是减肥,最终都融为一种习惯——对长跑的热爱。
“没认识前,大家都是各跑各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一起长跑,渐渐就成了这支路桥长跑队。”队长罗永灵说,2006年成立至今,长跑队已有30名队员了。
44岁的王红华,在今年2月刚被老队长於强富“收编”。紧接着大连马拉松比赛开锣,王红华揣着一颗忐忑的心,和队员们一起征战大连。比赛结束,他出人意料地拿到一块铜牌。
“那几个晚上,我都是胸前挂着奖牌睡觉的。”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经历,王红华至今难忘。
长跑队里藏龙卧虎。任永贵,曾在2009年从路桥徒步到宁波,170公里的路程,他花了两天半走完;71岁的陶文生,是长跑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员,他的长跑速度仍让很多小伙子望尘莫及;队长罗永灵,长跑成绩进入了国际马拉松100强。
“我们的成绩不输给别人。好几次,专业运动员都落在我们身后呢。”谈起长跑队的战绩,罗永灵就打开了话匣子。30名队员中,有7个人能够在3个半小时内跑完马拉松。其中,有3人已经提交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申请。
长跑队面临着不少“坎”
和其他民间组织一样,路桥长跑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2007年,长跑队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首战,惨败。
“39公里跑下来,我没有喝过一口水。”比赛中,於强富因为脱水而晕倒,其他队员的成绩也不理想。
出身草根,长跑队一直缺少膳食和训练方面的指导,在比赛前集体闹肚子的事情时有发生。时间一久,队员们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到了赛场仍捉襟见肘。
经费,也是摆在长跑队面前的一道坎。
每年,赶赴全国各地比赛,路费都是队员们自己出的。罗永灵算了一笔账:去年,参加大连和厦门的两场马拉松赛,他花费了3000多元。3000元,对于一些农民或者工薪阶层的队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报名时,队员们大多青睐上海、厦门等较近地区的马拉松赛,北京、大连等地的马拉松赛经常无人问津。“其实,北京马拉松是最能赛出水平的。”队员们却因为经费问题望而却步。
章明晶最近在为长跑队的名字发愁。“在台州比赛时,我们自称路桥长跑队。到了台州以外比赛,我们又以台州长跑队的名义报名。说到底,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和队员们商量后,章明晶想注册一个“台州长跑协会”,让长跑队有一个“根”。前几天,有人表示愿意免费提供场地,这让他高兴了良久。但是,他心里也清楚,申请成立一个组织,还要经过很多繁琐的程序,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尽管有诸多难题摆在面前,队员们也从未想到过放弃。
11月到了,队员们也踏上了忙碌的征程。章明晶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长跑队的赛程安排:11月5日,厦门,3人;11月6日,杭州,5人;11月20日,苏州,21人;12月5日,上海,27人;12月18日,江苏镇江,16人。
来源: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