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8日讯
新媒体、新媒介对于摄影艺术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日新月异的技术对影像文化带来了怎样不可思议的改变?11月7日,在丽水参加摄影文化节的众多摄影师、策展人、专家学者和摄影“发烧友”共聚一堂,就“新媒体与影像文化”为主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新媒体’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会亚于当年印刷术的发明。”主持研讨会的策展人藏策,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在他眼中,文学、摄影以及诸多的艺术门类都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就可预见的未来而言,‘新艺术类摄影’将强势崛起。”
藏策说,在此次摄影文化节上举办的众多摄影展中,“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的快拍影像令他印象非常深刻。“感觉耳目一新,这些由普通人在日常抓拍出的图片,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新媒体的价值也在于此——提高大众参与性、改变影像呈现方式。”他同时表示,媒介即信息,在网上和在摄影展上看哪怕一样的照片,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建议大家多去影展欣赏,体验那种直观的冲击力。”
“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影展策展人傅拥军,是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获奖者,这个大名鼎鼎的摄影师同时也是位资深媒体人,在他看来,摄影技术的进步在降低了艺术门槛的同时,也为填补专业摄影人的缺位提供了可能。“每个人身边都会发生值得记录的人事物,专业摄影师是无法面面俱到的,日常快拍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贴近生活的照片比专为创作而创作的照片更具有感染力。”傅拥军说,新媒体就是给更多普通人展示作品的多元化渠道,“在全民摄影的时代,参与者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更多媒介去呈现精彩影像。”
“不管用什么拍、不管用什么传播,最终表达的仍是影像文化。”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摄影艺术工作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长姜健,曾花了十年时间拍出令他声名远扬的《主人》系列,这个醉心于传统摄影创作的知名摄影师,对“新媒体”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解读,“新媒体更多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就像油画架上的艺术材料,什么都可以利用、拼接,但即使画面会运动、会发声,也都是摄影的外延,终极研究的仍是本体影像文化。”
姜健认为,层出不穷的摄影新样式有无价值、如何区分,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比如有了Photoshop软件,简单的影像作品很容易就能复杂化,于是人们求快求新求变,但快速成就的作品,和花了几年、十几年拍摄的哪怕是很简单的作品,效果是不一样的。”姜健说,用心、用时间创作的影像才会“有血、有脉络、有人性”,因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摄影作品都必须具有影像文化所承载的意义。
来自美国的董瑷珲,既是国际艺术设计教育专家、电影制片和发行人,也是中国国际艺术联合协会创始人兼主席,多年的留洋经历,使他的观点具有一针见血的犀利:“新、旧媒体只是相对而言的产物,今天的新媒体就是明天的旧媒体,我们必须去适应新的变化。”董瑷珲说,国内的摄影人普遍缺少独特性,没有找到具有代表性和构建性的影像语言,只是简单地在西方摄影的形式感和符号中植入“中国元素”,成了工业化生产中的最平凡无奇的机械零件,“要推广属于中国的影像艺术,我们必须创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来源: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