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8日讯
10月份,绿地集团斥巨资在嘉兴疯狂拿地,一口气“吃”下了5宗商住地块,在嘉兴土地市场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不少人甚至将此作为嘉兴土地市场转暖的信号,实际上,绿地集团的豪举并未燃起其他开发商对土地竞拍的热情。
在绿地集团大手笔拿地后不久,市区便出现土地出让流拍现象,无疑给稍有好转的土地市场泼了一盆冷水。10月中下旬,即使有地块出让成功,也几乎是底价成交,土地拍卖变得毫无竞争可言,市场冷清由此可见一斑。
土地市场尚未转暖
今年年初以来,受楼市调控影响,土地市场一直不好,流拍现象频繁发生,市场交易惨淡,尤其进入下半年,随着调控的深入,土地市场更是冷清,成交量大幅下挫,即使在传统旺季“金九”、“银十”,成交量也失去了往年的光环。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显示:7月份,市本级无住宅性质用地供应;8月份,3宗住宅性质地块流拍;9月份,仅1宗住宅地块挂牌,但以“流产”告终;到了10月份,土地市场似乎迎来一线转机,绿地集团一口气拿下5宗地块,合计240多亩,为土地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绿地如此大手笔拿地,让市场呈现一丝转暖的迹象,但后来的市场运行证明,绿地集团的举动并未刺激市场转暖,土地成交依然清淡。10月26日,2宗商住地块挂牌出让,结果很快便出来了——1宗流拍,1宗以底价成交。
嘉兴学院房产专家吴兴陆认为,绿地集团在嘉兴拿地只是个例,是该企业布局二三线城市的一部分,并非土地市场转暖的表现,反而印证了市场的不景气,作为国内一线房企,绿地集团靠着国资的雄厚实力,大力进军二三线城市,本身就说明市场不好。
几乎每月都有住宅地块流拍
土地市场景气不景气,看看拍卖现场就知道了。看什么呢?一看人气,二看成交价格。10月份,尽管绿地集团拿下5宗地块引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但当时的拍卖现场人气并不高,参与的企业寥寥可数,而且绿地集团的拿地方式也反映了土地市场的低迷。
与以往“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不同,绿地集团拿地是通过招标的方式,这种出让方式尽管以最大化满足地块开发综合条件为考量要件,但在土地市场火热之时,政府一般很少采用这种形式出让土地。
与招标出让土地相对应的是拍卖,这是土地出让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土地溢价收入的最好方式,但现在这种方式遭遇了狙击,很难再增加土地的溢价收入,因为底价成交已是家常便饭,拍卖毫无竞争可言。
比如8月26日成交的“2011经开-40”地块,挂牌起价为4932元/㎡,成交价为4937元/㎡;9月26日成交的“嘉土2011-07”地块,挂牌起价为1745元/㎡,成交价为1750元/㎡;10月26日成交的“2011嘉秀洲-017”地块,挂牌起价为3000元/㎡,成交价为3010元/㎡……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年初以来,无论商业地块,还是住宅地块,除了个别地段好的地块,几乎都是底价成交,溢价成交地块屈指可数。与底价成交一样,流拍也成了家常便饭,过去数月,几乎每月都有住宅地块流拍。
手里差钱是主因
土地市场遇冷,根本原因在于开发商手里差钱。信贷紧缩一方面导致开发房产贷款门槛提高,房企融资难,现金流不畅;另一方面导致房贷收紧,市民买房受限,商品房销售进度减缓,房企资金回笼放缓。
由于手里差钱,开发商资金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拿地的热情被抑制,市场很难再现房企疯狂竞价拿地的豪举。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当前土地成交低迷,有开发商差钱的原因,也有土地自身的原因。
嘉兴宝瑞置业销售经理禹国旗表示,过去几年,土地价格逐年上涨,现在已经很高了,即使乡镇土地一亩少说也要一两百万元,莫说城郊地段的土地了。昂贵的地价大大挤压了开发商的盈利空间,加上部分地块周边配套不成熟,在眼下这种行情,房企拿地自然变得谨慎。
市场人士指出,短期内土地市场难以转暖,因为开发商资金链处于绷紧状态,没有闲散资金拿地,即使有储地需求,也只能推迟拿地计划。
来源:南湖晚报 作者:记者 王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