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7日讯
坊间有句俗语:闭着眼睛都行!用来形容某项技能已经熟练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古墩社区西荡苑小区就有这么一位达人,她闭着眼睛就能打出各色花样复杂的毛衣,而且速度很快。一件普通毛衣,平时抽空打打,一个星期就能完成。毛线店里挂着的当季时新花样,她用手一摸,就能仿个八九不离十。
她叫唐明雅,今年50岁,打毛衣是做姑娘时就养成的爱好,而闭着眼睛打毛衣,则是这几年无意中练成的绝技。
眼睛不能看了照样能打毛衣
一走进唐阿姨的家,就能发现,这里处处都有唐阿姨的劳动成果。走廊上的毛线拖鞋,是唐阿姨自个做的;唐阿姨老公身上穿的毛衣,是唐阿姨自个打的;就连地上铺的地毯,也是唐阿姨用旧毛线,一针一针织出来的。
“我做姑娘的时候,就喜欢摆弄这些毛线。”唐阿姨告诉记者,以前碰上有人结婚,流行送点小礼物,比如镜子、热水壶之类的,而一条漂亮的桌布或是电视机防尘布,也很受欢迎。唐阿姨用棉纱线钩的桌布,永远是抢手货。
“花样类似现在的全手工披肩,盖在桌子上,再用玻璃一压,就算摆到现在,也不会过时。”唐阿姨自豪地说,“打毛衣就更不用说了,一条小孩子的开裆裤,半天功夫就能打完,可惜后来眼睛不行了。”
10多年前,唐阿姨发现视力越来越模糊,去医院一查:眼底神经萎缩,这病还没药医。现在,唐阿姨只能分辨物品大致的轮廓,基本上等于半瞎了。
眼睛虽然坏了,打毛线的手艺却没有放下,“原先用眼睛看,现在就用手摸,针数在心里数着。”唐阿姨说,“熟悉了针法,打花色其实很简单。用手一摸,哪里凹哪里凸,就能照着打出来,八九不离十。”
刚开始唐阿姨不熟练,可这几年“盲打”下来,速度越来越快,一件毛衣,一个星期就能完成。
毛衣流行演变史心中很有数
别看唐阿姨的眼睛不行了,可现在流行什么款的毛衣,她心中都有一个谱。“今年流行毛线开衫外套啦!”唐阿姨说,“而且不要求有太多花样,平针就好,长度要盖过屁股,大方。”
说起毛衣流行变化,唐大妈娓娓道来: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小孩子的衣服流行胸前织个动物。
男人们的毛线衫很复杂,大块的菱形格子,还要有突起的花纹,别提多费毛线了!而且每年都得变花样,男人出去才有面子。我每年给我爱人打一件,夏天拆掉重新打。
那时候我爱人从北京给我带了一套环形针,可把我的女伴们羡慕坏了,不过那时候环形针是塑料的,尽管用得小心翼翼,可不小心还是会断。
到90年代,毛衣外套不流行了,毛衣一般内穿,以保暖作用为主。2000年的时候,手打毛衣被年轻人嫌弃,一度荒废。这两年,又开始时兴起来了!
别人帮忙看路她帮忙打毛衣
虽说和唐阿姨一样擅长打毛衣的大有人在,但唐阿姨能把这30来年毛衣最流行最精华的技法融会贯通。“今年流行平针,但她会在平针的毛衣上钩一圈花边,就像商店里买来的一样,特别漂亮!”邻居陈大妈说。
就连唐阿姨27岁的儿子,也喜欢穿妈妈手打的毛衣,“还是自家姆妈打的最合身,穿到单位去,大家都说大方,和商场里的比比,不差。”
刚认识唐阿姨的人,看到她在打毛衣,都很惊讶,“都说我连路都看不清,怎么还会打毛衣!”唐阿姨笑着说,“后来看到我打出来的花样,就佩服我了,还要请我帮忙,教教她们呢!”
前阵子,唐阿姨就给二楼82岁的陈大爷打了件毛衣,“天气冷了,他家想给老人打件新毛衣,刚好陈大爷生病了,一家人都耗在医院里。毛线都买来了,却没空打,我就帮忙了。”前天,陈大爷穿上了新毛衣,连夸舒服。
“我能做的也就这些,别人帮我的事更多。”唐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她过马路,不太好意思麻烦别人,现在旁边有人,她只要问一句,对方都很热情,扶着她过马路。
社区里面帮忙的人就更多了,小区公告栏里的告示,邻居会读给她听;路上碰到熟人,唐阿姨看不见,别人会主动打招呼,提醒一声:前面在修路,小心!
“对我来说打打毛衣很简单,对他们来说走路看路很简单,大家在做简单的事的同时,又能帮到别人,这样日子过得才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