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17日电(记者 余靖静)甘肃正宁16日发生一农村超载校车死20人伤44人的交通事故后,校车安全再度成为公众热议话题。与此同时,浙江德清花巨资为所有农村孩子配专用校车的做法,也再度引起网民热议并获得美誉。
据介绍,德清县所有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均已配上专用校车。约6000名农村子弟受益。学生每人每次乘车支付1元钱,贫困学生免费。当地政府还下发通知,从10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学生接送车享有优先便利通行的权利。
在新浪微博,网民“我叫不郁闷”16日20时许发出的相关微博,至17日14时,转发已超万次,评论逾2000条,基本对德清校车表示“感动”、“支持”。
记者从2011年上半年起跟踪采访德清校车模式感受到,谁都无法保证百分百的安全,但对校车一事,德清当地确实抱着“如履薄冰”的态度,尽力做到“三硬”,对他地或有参考借鉴价值。
第一“硬”,是经费保障过硬。
几年前,德清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校车靠的是向当地的客运公司借用车辆,早、晚两次免费接送孩子。教育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车辆以营利为主,教育部门又对司机无约束力,即便经常抽查,超载、混载、不准时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
为了能做到校车“专车专用”,德清县政府财政投资2000万元、分三批购置了79辆、四种车型的专用校车,只接送学生,不作他用;这些校车每年的运营成本需要500多万元,一半以上要靠财政补贴。同时当地政府还与客运公司合作,专门成立德清县永安学生交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教育、交管、财政、审计等部门一同监管。
第二“硬”,规则制定细致,监管过硬。
关于德清校车,广为传播的细节包括:统一刷成了醒目的橙黄色,车身前后左右均有明显的“校车”标识,每个座位都有安全带,校车至少有1个照管人员专座,当座位数超过40个时,校车安装两个照管人员座位。最新购买的10辆“长鼻子”美式校车,车头到车窗的距离有1.4米,能有效缓冲撞击力等等。
实际上,硬件保障只是校车安全的基础。对校车司机的驾驶业务、品行要求等“软件”,德清县也设置了“门槛”——开客车3年以上、通过无精神病家族史、无酒驾记录、无对交通死亡事故负责等“政审”,并有校车“跟车”半年以上的经验。考虑到对孩子需有耐心,门槛甚至细致到司机年龄需在35周岁以上。
校车司机冯宝庆已有35年驾龄,他说,公司平常进行安全教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慢”,无论空车还是载有学生,公司都要求大家时速不超过60码。为了便于监督,所有校车都装有GPS定位系统和上下车自动拍照装置等设备。在校车电脑监控平台,记者看到,校车的时速、时间、里程等情况均能实时显示并记录。
为了保证道路安全,在专用校车正式上路前,教育、交管等部门还提前联合对道路进行勘测,对一些村内桥梁、道路进行了加宽、加固。
第三“硬”,是相关官员“以生为本”的观念过硬。
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曾有过感慨,县里的一位主要领导曾在美国学习过一年,对美国的“特权”校车印象颇深,因此教育局把校车计划报上去后,受到了大力支持。
采访中,教育部门算的一笔账也让记者印象深刻——无论是谈社会效益,还是算经济账,大力保障校车都非常值得。按照车辆运行、保养寿命测算,德清预计用12年到15年左右进行校车更新,买车的两千万元如果分解到每一年,一年投入不过一、两百万元。把钱投给校车是民心工程,如果能换来学生的安全,那老百姓的反应不是用钱能衡量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