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
温州市区府东路9号,市金融办。过去十天,这里的关注度骤然升温。
11月8日,“温州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在这里正式挂牌成立。这一看似寻常的挂牌,实则透露温州金融改革之深意:就在同一天,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和系列配套的8个文件,启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
这一改革帷幕的拉开,让全国各大媒体、专家学者对温州民间借贷现象的关注度再次攀高。大家普遍关注的是,此次改革,能给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此举将从体制机制上把温州民间‘地下’投资的资金引上‘地面’,促其阳光化。”长期呼吁民间借贷规范化、合法化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如是认为。
用“阳光之钥”打开一道“市场之光”,这正是温州推进此次地方金融改革的目标所向。
“两多两难”背后的体制之痛
民间资金多而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而融资难,这个“两多两难”问题,是温州经济金融现象的真实写照。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民间资本总量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大量民间资本就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其流动轨迹始终与“炒”字相伴。在炒煤炒金炒房中呈现热钱化,变成伺机而动的游资,始终难以找到好的投资渠道。与此同时,全市现有工商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34.5万户,私营企业8万家,但大型企业只有18家,中型企业只有599家,其余都是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普遍融资难,80%靠民间借贷解决融资问题。
“一方面是有钱没地方投,另一方面是要钱没地方融,中间这道墙就是金融体制问题。”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认为。一个形象的比喻是:面对体制这堵墙,民间借贷没有“正门”只能走“旁门”,没有“正道”只能走“左道”,只能在墙底下挖一个“地道”,隐于“地下”而行。
多年关注温州经济的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指出:“民营企业缺水,建一根大管子没用,对不着中小企业。要建很多小的管子,每一条都可以对着中小企业。”他认为,必须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将“体外循环”的民间资金纳入“体内循环”。
从9月底开始,处在风口浪尖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引起中央高层高度关注。10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温州考察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金融秩序情况时,就明确指出温州可以考虑进行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
在债务危机的倒逼之下,在过去一年多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迅速着手研究地方金融改革方案,试图将潜藏的暗涌阳光化。
张震宇表示,此次金融改革主要考虑解决几方面问题。一是补充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断层,即“小金融”的问题,能不能在温州做一些民营性质的小金融机构试点。二是规范民间借贷,发展民间金融,如建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等,让民间借贷“阳光化”。最终,通过多策并举、综合施策,解决“两多两难”问题。
以改革之功,让民间资本从“地下”走向“地上”!曾在30年前以存贷款浮动利率改革首开中国金融改革先河的温州,再度走向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前沿。
“1+8”改革方案大胆试水
大刀阔斧下,温州金融拉开改革帷幕。
11月8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推出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1+8”方案。
“1”指的是,我市地方金融业创新总方案即《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8”指的是,与总方案相配套的8个专项具体子方案,涉及内容包括:试点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业、做强做大股权营运中心、试点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以及温州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等内容。
“1+8”方案,提出要打造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这一改革方案,从长远着眼,致力于构建与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包括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以及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周德文为改革感到欢欣鼓舞。
此次政府主导的改革,对民间借贷进行大胆试水,目标所向就是民间金融市场的阳光化、规范化。
“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等新鲜词汇,第一次公开出现在政府金融改革的纸面上。
随即,实质性步伐坚实迈出。
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发展——这三大试点方案进入具体操作阶段。这其中,实施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颇吸引各方眼球。此前被认为中小企业资金的“造血库”的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政策层面的原因,不少公司放款能力不足、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随着省政府于11月适度放宽和调整准入条件、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政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成为我市此次金融改革的一大重头戏。
来自市金融办数据,目前全市已有小额贷款公司26家,净资产达81亿元,贷款余额达102亿元。按照“年内50家、两年100家、今后不增加、监管归一家”的要求,我市将通过统筹规划布局、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鼓励增资扩股、探索小额贷款公司与国有大型银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专营业务、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试点等措施,做大做强小额贷款公司,形成试点进程全省领先、经营业绩全国一流的“温州小额贷款公司板块”。
“今后温州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将改变以往通过申请发起的方式,变为公开招标发起,并将拿出一定比例的筹建名额,向在外的温商企业招投标,引导温商企业将总部迁回温州。”市金融办金融工作处处长余谦估算,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总量力争于2013年达到800亿元。若按100%的融资比例计算,可使1600亿元的民间资本得到“阳光化”。这就远远超过人行温州中心支行于今年7月份统计的1100亿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
随着一系列试点工作的启动,改革仿佛拉开了走出“黑暗”的帷幕。泛滥一时的民间借贷问题等待多年之后,抬头迎接规范化的“阳光”。
再造沟渠引流市场活水
如果说,民间融资是一汪池、民间资金是水,那么,政府主导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制度化的沟渠,源源不断引来市场之活水,民间融资才会更好地自成良性运转体系。
此次改革的不少试点举措,正是为民间借贷市场搭建合理流动的“沟渠”。
此前,远高于银行基准利率4倍的非法高利贷收益,让各路资金趋之若鹜,最终在疯狂之下轰然崩盘,这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引导。作为改革的一大重要内容,我市推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其职责在于指导民间直接借贷规范运作,将各类融资性中介机构借贷综合利率严格控制在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促其合法化。
而在瓯海区、瑞安市、乐清市试行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则是引导规范民资的另一项创新之举。它是经批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资本投资咨询、资本管理、项目投资等服务的股份有限公司,有助于抑制非法地下金融活动,将民间“地下”投资的资金引上“地面”,实现民间资金有序流动和有效管理。
轰轰烈烈的改革举措,正在分步试点、开展实施。采访中,大多数的温州民间金融从业者普遍对改革之后的借贷市场持乐观态度,但大家也不乏一些疑虑情绪。“事实上,对于民资的出路问题,国务院也出台过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但是,现实还是将其挡在了‘玻璃门’之外。这次的系列改革方案能否最终落地、会不会也成为新的‘玻璃门’?”不少民间金融从业者追问这个最实质的问题。
对此,张震宇认为,温州金融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开拓创新工作,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较多,涉及面广,并非地方层面能够统统包揽。比如其中涉及的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都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另外的一些改革项目则需要得到省政府层面的支持。温州将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对市委市政府决策范围内的改革事项,年内先行组织实施;对省委省政府决策范围内的事项,争取省委省政府审批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尽快争取国务院批复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改革难度比较大,但我们会谨慎操作、大胆推进,努力使温州金融改革在全省全国范围率先突破。”他说。
的确,改革,无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过程和走向如何,温州新一轮综合金融改革试点大幕已揭,其一系列创新举措产生的效应或许会像‘亚马逊蝴蝶’一样,震动全国,对于中国未来的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总结带来具有实质意义的经验,提供了一个示范和先行效应。”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诸葛隽认为。
人们期许,曾经迈出过中国金融改革第一步的温州,能够再次走出一条金融改革创新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