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在舟山定海老人方伦新家中的书桌上,堆着《河南方氏宗谱》《六桂堂宁波方氏宗谱》《慈东方家堰方氏宗谱》等资料,他说,这些是解开家族密码的“金钥匙”。
去年,70多岁的方伦新接手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修家谱。“一辈辈流传下来,说祖上是从慈溪方家河头村搬下来的,更早的还在河南生活过。 ”方伦新说,由于祖传的家谱已在“文革”时损毁,修谱的线索就只靠这么一句话。
据方伦新回忆,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考入杭州大学后,当时的族长就提出将来要修家谱,在之后的50年间陆续有族人提出要修家谱,但都没有落实。直到近几年,家族中有不少人事业有了成就,有文化的长者退休后有了闲暇的时间,修家谱一事再次提了出来。
在确定祖上是从现在的宁波慈溪市范市镇方家河头村搬迁而来后,方伦新首先想到向他们借阅家谱,然而对方告知说他们的家谱也损毁了。
经多方打听,方伦新得知,方家河头的一些方姓人搬迁到了方家堰,两地相隔并不远,说不定方家堰还保存着家谱。在浙江省图书馆,方伦新惊喜地找到了关于《慈东方家堰方氏宗谱》的介绍资料,其中说到唐末第136世祖迁居莆田乌石山等历史细节。随后,方伦新赶到方家堰得到了这本修于民国20年的家谱复印件。
在浙江省图书馆,方伦新还查阅了30多本方氏家谱。有一次,资料中的一行字让他眼前一亮:方氏110世祖自西汉末(公元8年后)南迁新安江上流(今淳安)。
查阅许多资料后,大沙方氏这一系的祖先足迹渐渐明朗:公元前2697年受姓始祖雷公,西汉末年从河南迁至新安江上流(今淳安),唐末迁居福建莆田,之后又迁往宁波方家河头,近400年前迁到定海大沙。定海一户方姓人家在整理物品时,发现了一份上世纪50年代的当地方姓名单,写有100多位方家族人的姓名。“现在,我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家谱的框架大致有了。 ”方伦新说,他们计划编写16卷、共计约200万字的家谱。
今年4月,方家河头村人交给方伦新一份材料:一位台湾方先生询问方家河头村的方姓人是否为方孝孺的后代?通过查地方志、史书,方伦新发现当时宁波有位清官暗中把方孝孺的一个儿子、一个侄子藏了起来,后来两人逃到了福建莆田。“根据现在的资料分析,我认为方孝孺和我们的祖上不是同一个系的。 ”方伦新说。
两地方家人认祖寻亲
今年11月19日上午,慈溪方家河头村的21位方姓人乘坐大巴车,来到定海大沙方氏六桂堂认亲。早在2005年9月,大沙方氏族人到方家河头村认祖,对方热情接待,还颁发了《认族书》。这一次,方家河头方姓人来到定海后,大沙方氏同样给予了厚待:香楠大酒店住宿一夜、请客两天,约2万元的费用全由大沙方氏买单。“祖上有规定,只要对方是族里的方姓人,并能说出辈分、排行,我们就要免费提供住一夜、吃三餐。 ”定海大沙方氏族长方毛头说,他们去方家河头村也一样,因为有血缘关系,很亲切。
当晚,50多位两地的方姓人分坐5张大酒席,互相干杯派辈分。大沙方氏客气地端上了呛蟹、大闸蟹、羊肉、牛肉等佳肴,菜多得像办喜酒一般。方家河头村的族长是睿字辈,因辈分最高成了最受尊敬的人。方家河头村46岁的方解军说:“族长比我大36岁,高了我七辈呢。 ”大沙的方仁义说:“那他是我的阿太了,我是显字辈,按辈分算是你的大大(叔叔)。 ”“大大,我敬你一杯。 ”两地方家人攀起了亲戚,聊得热火朝天。
但对于怎么修家谱,两地方家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方伦新认为:“现在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应该把女儿、女婿和两人的孩子都写进方氏家谱。 ”而方家河头村的方解军等人有不同的意见:“女婿的孩子又不姓方,按老祖宗的规定出嫁的女儿也是不入家谱的,更何况外姓人。 ”最终,他们决定祖辈迁到方家河头村前那段共同修,之后两地各自修。
在近年来的修家谱过程中,还有上海、安徽和我市岱山等地的方氏族人前来大沙祭祖寻亲。修家谱也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认同,30多岁的方先生在定海一家银行工作,昨天中午他领了一张家庭情况填写表。“通过修家谱能了解先人的足迹,他们的优秀事迹也将鼓励下一代人。 ”他说。
想修谱要准备些什么?
定海大沙方氏现有2000多人,约有九成以上都搬离了大沙,近的到岱山、定海城区居住,远的到了美国等海外。收集到这些人的资料信息是项繁琐的工程。为此,大沙方氏专门成立了修谱编委会,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热心的族人还免费提供三间办公室,用于家谱修撰人员办公、联系。
“修家谱最重要的三大因素是资料、人、钱。”方伦新说。方家河头村方氏修家谱共筹集了26万元,多为族里的企业家出资。 想修家谱要准备些什么?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韩伟表认为,首先家族的主要成员要有认同修谱的意识;要成立修谱编委会,由文化修养较高的主事,最好老中青三代结合,但一定要有熟悉家族事务的老年人参加;想要修高质量的家谱,需要理清家族支脉,这样才能客观记录支脉发展演变过程。如果找不到老的家谱,可以考证历史资料,家谱格式可以模仿其他人的家谱。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