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温州某幼儿园操场边玩iPad,一下子围上了好些小朋友。其中几个最后还跟着记者到了校门口。金鱼摄
浙江在线11月30日讯
积木、玩偶、小汽车,什么是孩子的最爱?随着新奇事物的出现,这些显然有些out了,现在许多孩子和大人一样,都迷恋PSP、iPhone、iPad等数码产品。有的家长甚至把iPad当成“保姆”,一群大人在吃饭,五六个孩子则拿着iPad各玩各的。鉴于iPad强大的“杀伤力”,记者昨天在市区两所幼儿园开展防拐骗“演练”。实验结果显示,不少孩子对iPad没有“免疫力”,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引起警惕。商报记者徐再杰章瑚
实验地点:下吕浦某幼儿园
实验结果:一大群小朋友围拢,十几个小朋友跟随记者欲走出园外,经提醒后,仍有四名小朋友被“骗”到园门外
实验过程:
在记者到来之前,老师对小朋友进行了强化训练,告诉他们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
老师嘱咐完之后,记者拿着棒棒糖现身操场,“小朋友,阿姨这里有棒棒糖,要吃的快过来!”小朋友起初还比较淡定,一看老师不在,便纷纷围拢过来,十几根棒棒糖被一抢而空。5岁小男生轩轩因糖被其他小朋友抢走就哭了。记者趁机进行“哄骗”,“阿姨车上还有很多糖,带你去拿。”
轩轩正要跟着走,6岁的涵涵过来拦住去路,“她是陌生人,轩轩不要走!”另一个小女生也跑去告诉老师,“有个陌生的阿姨拿糖给小朋友吃。”
糖果诱骗不奏效,记者拿出iPad。很快一大群小朋友围了过来。这时,记者起身往外走,十几个小朋友紧紧地跟在后面。此时5岁的女生晨晨张开手臂,把一大群孩子拦了下来,“不要跟她走,她会把你们骗走的。”晨晨的阻拦起了效果,大部分孩子被劝了回去,只有四名小朋友被“骗”到幼儿园门外。
记者询问得知,晨晨所在的班级有35名小朋友,其中20多名小朋友称在家玩过iPhone或iPad。该幼儿园的郑老师说,iPad等“高科技”产品比零食更具“杀伤力”,以后他们会引导孩子加强这方面的防范。
实验地点:新城某幼儿园
实验结果:一群孩子簇拥着记者走到园门口,保安提醒后,仍有8名中班孩子被成功“骗”出园外,大班孩子警惕性较高
实验过程:
记者与园内老师、保安商量好之后,径直走向操场上正玩耍的中班小朋友。“小朋友,谁要吃糖果?”几个孩子围过来,不一会儿就有越来越多的小手伸了过来。
“不能随便吃别人的东西。”虽然也有一两个孩子提醒,但一盒糖很快就被抢光了。“阿姨带你们去买糖好不好?”看记者起身往外走,十几个孩子都“哗啦啦”跟了过来,但到了幼儿园门口,大部分孩子停在那里,只有三个孩子跟着出了大门。
随后,记者拿出iPad。“哇,大的苹果!” “这个是iPad!”孩子们欢呼起来,一下子围住记者。“切西瓜,这个我也会玩!”几个孩子熟练地在屏幕滑动手指。
他们玩得正酣,记者突然起身往外走。“阿姨那边还有几个ipad,要玩的跟我走。”十几个孩子全都站了起来,簇拥着记者往外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保安提醒小朋友:“这个阿姨你们认识的吗?不能跟着陌生人走哦。”很多孩子纷纷停住了脚。“谁跟阿姨走,iPad就给谁玩哦。”记者继续“诱骗”孩子。结果,八个孩子欢呼着冲出了幼儿园大门。
与中班的孩子相比,大班的孩子警惕性高很多。他们会问:“你是谁?你怎么进来的?”“保安叔叔为什么会让你进来?”对于记者手中的iPad,他们看了两眼说:“这个我家也有。”然后就走开了。
“平时我们也有安全教育课程,但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教学,没有做模拟实验。”该幼儿园园长表示,幼儿园会更加注重对孩子的防骗防拐教育。
为您支招
温州医学院心理学专家何金彩:小孩子的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除了ipad,很多新奇的东西都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和老师平时向孩子“灌输”自我保护意识的时候,不能只针对某一种物品进行提示,而应该培养他们“不能无缘无故拿别人东西”的理念。同时,家长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如是朋友间互赠礼物,也应该向孩子解释清楚。
来源: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