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到此一游”悄无影踪,“最美妈妈”不时涌现……事实上,这些年文明已渗透进了“人间天堂”的各个角落,文明的种子已经在身边生根发芽。
因为,文明不是虚无的,它体现在全体市民的一言一行之中。生活在杭州的市民,他们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视角体会文明带来的“生活品质”之美。
“文明城市”是一个综合性考评,是杭州力争的含金量最高的一块奖牌。创建文明城市,对杭州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持续影响力。
学者眼中的“文明杭州”:文明城市,源于每个角落的人情味
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永广博士参与的旅游规划不计其数,他觉得在杭州做旅游规划最通气,因为领导理念最新,对城市定位的把握最到位。
在周老师眼里,杭州的城市规划充满了人情味。
一条条路,一个个街区,其实就是整个城市休闲框架的布局,旅游休闲业态找到了落脚点。国内还没有第二个城市的生活和休闲能结合得如此完美,山上游步道、河边慢行系统、市中心里有步行街,晚上,特色街区的灯光亮起来。
尽管杭州已拥有了众多头衔:“生活品质之城”、“国家园林城市”、“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等等,周老师还是期待着“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能够花落杭州,“单单西湖水不稀奇,稀奇的是湖和湖边的城市和谐互动,相濡以沫。生活在杭州,处处是公园,步步有风景,这就是争创文明城市催生出来的生活品质。”
志愿者眼中的“文明杭州”:红帽子,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动力
朱强荣的名片正反两面都满满当当,他的“头衔”有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服务总队、浙江省防盲指导中心、杭州市长信访联络员、还有2008奥运火炬手、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之星等等。
杭州目前有注册志愿服务者60.8万人,差不多是全市户籍人口的1/10。
在老朱看来,如果杭州要拍“文明城市”的宣传片,那么以下镜头不容错过:从白发苍苍,到青春少年,他们身穿志愿者红马甲,头带红帽子,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曾经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他说:“志愿服务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今年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动力。”
2008年,老朱受聘为“首批市长信访联络员”,志愿者队伍向深层次城市参政议政迈进。昨天,老朱告诉记者,他又刚刚被选为“市民代表”。
杭州全力争创“文明城市”,老朱的期待更多了:“我希望志愿者可以越来越多,而且我们的合理化建议能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老外眼中的“文明杭州”:爱西湖,更爱杭州的“活雷锋”
加纳留学生赛米尔和美国老师凯利,都是爱上了杭州的外国人。
赛米尔20岁,是浙江大学建筑系二年级学生,颇理解咱们的文化,挺有些中国式幽默:“很多杭州人跟我素昧平生,却热心相助,介绍工作给我,帮我解决了生活费,我打心底里喜欢杭州。”
让赛米尔说说对杭州“文明”印象最深的细节,他力挺公共自行车:“这样能锻炼身体,而且不堵车,在全世界这样的举措都很少。”
另一个与赛米尔一样喜欢杭州的美国人凯利,今年30岁,目前在一家教育机构做老师。至今让他念念不忘的是,那位不知道姓名的的哥。那次他把钱包落在了车上,没记下车牌的他原本以为无望找回。谁知道,那位的哥突然出现,不仅递上了钱包,而且还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微笑。
凯利和赛米尔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做一个老外“活雷锋”,能用他们自己的力量为杭州创建“文明城市”助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