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最近,环保部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公众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稿中,最大的调整是,将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臭氧等污染物纳入对空气质量的评价。而有着“灰霾杀手”之称的“PM2.5”更是成为百姓热议的焦点。
日前召开的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闻发布会上,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早在2008年底,宁波开始启动PM2.5的监测,但具体信息并未公布,仅用于内部科研。那么PM2.5监测何时不再“雾”里看花?
灰霾天增多 PM2.5是主因
PM2.5的颗粒肉眼是看不到的,仅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三十分之一,然而它却能降低空气能见度,使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就是通常说的灰霾天,还会直接进入血液、肺部,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
近年来宁波也进入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煤烟型减弱,但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程度不断增强,PM2.5污染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未来大气污染发展的趋势。
根据近3年来的监测可以发现,影响宁波的空气污染物中,颗粒物的浓度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PM2.5占可吸入颗粒物的比例也超过了50%,宁波的灰霾污染日趋严峻。
从对宁波颗粒物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造成PM2.5污染主要是燃煤、城市扬尘、机动车、化工排放、海盐粒子等混合型污染。其中,煤烟型污染是宁波PM2.5第一大来源,约占1/3。扬尘是宁波PM2.5第二大来源,占20.42%,这与近几年宁波轨道交通、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等全面铺开,而扬尘管理相对滞后有关,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
监测从三年前开始 作用仅限内部科研
笔者了解到,宁波于2001年开始建设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截至去年年底,共建成大气自动监测站24个,具体监测项目多为常规三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而PM2.5监测于2008年底陆续展开,到目前为止,宁波4个国控监测点(江东、江北、海曙、镇海)已有较完善的PM2.5监测网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由于PM2.5一直没有被纳入国家空气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因此宁波对PM2.5的监测尽管已初具监测能力,但具体信息尚未向公众发布,其作用仅限于内部科研。
今年11月16日环保部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有关报道称,对全国范围内PM2.5的监测,有望在2016年实施。
PM2.5的监测何时不再“雾”里看花?对此,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与其他城市同步实施。
未来五年投入百亿元治理PM2.5
前天召开的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闻发布会上,市环保局副局长胡杰表示,“十二五”宁波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清洁空气行动的核心就是治理颗粒物,在100多个建设项目中,涉及颗粒物治理的就有30多个,投入资金将超过100亿元。
目前宁波能源结构还是以燃煤为主,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十分低下,燃煤依然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首要因素,因此,控制煤炭消耗总量,调整能源结构,尤其是调整城区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是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五年,宁波将实施绿色物流,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抓好油气回收治理工程;推行文明施工,强化扬尘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监管,深入开展工业有机废气污染防治等。宁波日报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谢小诚 陈晓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