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嘉兴12月25日讯 这两天,虽然室外气温已经降到了0℃以下,但是在嘉善县魏塘街道虹桥圩区的建设工地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施工人员正在浇筑混凝土圩区。虹桥圩区只是嘉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嘉善县以防洪保障为重点,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基本形成了能灌能排能挡能降的农田水利格局。
“锅底”是很多业内人士对嘉善地形的形象比喻,嘉善平均海拔只有3.67米,加上河网纵横,“小雨滴滴就会造成高水位”,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影响特别大,稍微大点的雨就会淹到葡萄地。”嘉善县罗星街道鑫锋村葡萄种植户屠强明对几年前的情况仍然记忆犹新,有时每亩地损失要达到近万元,遇到台风天气损失更大。
“一到下雨天,我们村干部的电话就特别多。”鑫锋村村干部谢小荣说,基本上都是反映地里农作物被淹,要求排水排涝的。
群众的呼声就是党委、政府的第一信号。为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实事工程来抓。近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8.5亿元,全县累计建成圩区89片,受益面积341平方公里,占全县区域面积67%;旱涝保收面积达37万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2%以上。
“现在不必再为下雨担心了。”屠强明告诉记者,去年嘉善县最大的圩区城西圩区建成后,他再也没有遇到水淹农田的情况,特别是在今年年初罕见的春汛中,他家3亩多的葡萄园未受影响。
据农经部门测算,嘉善城西圩区建成后,仅圩区内的鑫锋、厍浜两个村的春大豆、春豇豆等“四春”作物一项就挽回损失1200多万元。
圩区建设标准提高了,农户们的种植信心也提升了,原本不敢大面积搞设施农业的农户们,如今再也没有顾虑了,厍浜、鑫锋两个村的大棚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2300亩一下子提升到2011年的3500亩,鑫锋村还由此成为罗星街道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精品农业示范区。
不仅如此,在高标准建设的同时,嘉善县进一步创新思路,探索圩区管理新模式,组建了城西示范性圩区管理协会,通过民间自治管理的形式,有效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运行费用,降低了农民负担,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体缺位等突出问题。
“和以往相比,圩区管理经费从每亩9元降低到2010年的2.6元。”罗星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建军给记者细算了一笔账,不仅节约了大笔资金,更重要的是农田水利管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实现了干旱时有水灌溉、洪涝时有机排水、平时有人管理的良好局面,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今后5年,我们将围绕‘基础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四位一体综合水利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嘉善水利建设的步伐。”嘉善县水利局副局长邱建新介绍说,通过“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农田灌溉工程体系、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水利管理体系”六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水利建设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