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1月10日讯
浙江省两会即将召开,今天,我省“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再传喜讯。
据浙江省农办预计,全省111万户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0%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并且,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人口已基本消除。
龙泉市屏南镇,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建制镇,近年来,该镇利用海拔高、生态优越、气候独特的优势,发展以四季豆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2011年,全镇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产值40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为鼓励农民更多地种植南瓜,增加收入,今年,屏南镇还出台了对南瓜种植农户进行补助的政策,即“种一个南瓜补助一元钱”。
补助政策激活了农民热情,男女老少齐发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到处种满南瓜。其中,种得最多的周岱村村民吴金水老人,一人就种了871个。而全镇107697个南瓜,南瓜籽收入将达86.16万元,人均增收84元。
除了财产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来料加工和休闲旅游业成了我省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海拔1030米的大漈乡,位于欠发达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南部,境内丘峦多姿,景致宜人,但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藏在深山人不知。
然而,通过近些年的扶持,2011年,“云中大漈”景区游客量游客量成倍增长,达到52.3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6%。
临近农历春节,位于浙江西部的衢州市柯城区的许多农民却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春节喜庆饰品的来料加工,为义乌小商品市场赶制各种新春年货。
45岁的方向明,是衢州柯城区远近闻名的来料加工大王。他告诉记者,衢州市柯城区有4万多名农民从事来料加工产业,人均加工收入4800余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义乌在衢州投资的产业项目有82个,协议投资额46.03亿元,到位资金17.5亿元。
依托此类“山海协作”工程为载体,不仅正在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技术、就业等方面的协作也日益紧密。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说,去年,全省26个欠发达县(市、区)和台州市黄岩区、金华市婺城区、兰溪市(以下简称29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4.9万人次,转移9万人,其中培训低收入农户6.5万人,转移就业2.9万人。
“全省8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邵峰说,去年全省农办系统帮助12.15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此外,为鼓励和帮助农民自主创业,浙江省全面推行扶贫小额贷款制度,29县全年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4亿元、1.8万户次,有效地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同时,扩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试点村累计达到412个,吸收入会农户3.6万户,其中低收入农户2.3万户;累计发放农户借款2.66亿元,入会农户年人均增收1170元。
“政策的引导作用非常明显。”邵峰说,从2011年开始,我省针对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和磐安、常山、衢江、龙泉、遂昌、云和等12个经济发展滞后、地理位置偏远、群众生活困难的重点欠发达县,省财政连续三年对前6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眼下扶持效果正在显现。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民生状况改善都实现了相应的目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79元,列全国第3位。全省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也都提高到每年每人2500元以上。
“去年成绩不错,今年工作也需努力。”邵峰说,2012年是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最后一年,我省将力争到2012年底全省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2012年“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举措
1、加快特色种养业基地建设,支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异地发展物业经济。
2、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信息咨询等方面支持农民创业。
3、开展异地搬迁农户户籍迁移试点,确保户籍迁移农户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公共服务权益。
4、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强塘固房”工程,“村村通”工程。
5、开展第三轮参合农民免费体检,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农户子女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6、深化区域协作,组织引导省外浙商在欠发达地区新启动实施一批低收入群众增收项目。
7、深化金融服务支持行动,对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的项目,优先给予小额信贷支持。
8、发挥扶贫基金会、慈善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扶贫和救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