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经济】
2008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动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山区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山上浙江”。山区经济转型发展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容浙江的地理特征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七山一水两分田”。
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经济在经历着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但是,缺土地、缺资源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008年省里提出要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经济,所以把山区建设提上重要的位置,组织专家调研,出了调研报告,后来这份报告被作为省政协的提案提交,这项工作被列为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计划重要内容,要求逐条落实调研中提出的政策意见。我们林业厅也接到了相关任务。”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曾连续两年参与调研,他口中的“这份报告”后来被精炼成一句话——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
山区经济,听起来似乎离“城里人”很远,但实际上,说不定你家今年的年货里就有山区经济发展的成果,比如香榧。创办了东阳第一家旅行社的康大实业掌门人李云康,如今在浙江东阳西北部山区,营建了3400余亩香榧种植基地,打造了我国首座集千亩香榧种植基地、千年香榧文化展示和香榧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科普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大香榧文化园”。类似的例子其实不少见,只是“山里人”通常比较低调。
为什么寻找一条“惠及全省人民的经济”的路,最后走到建设“山上浙江”。因为浙江有57个山区县,占了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3.3%,山区县域面积共计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区域总面积87.0%。“浙江省11个地级市只有舟山没有山区县,湖州、金华、衢州和丽水四市所有县(市、区)都是山区县,而其中大部分是欠发达地区,山区经济发展好了,浙江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研究农村经济多年,他反复说,“山区不是包袱,浙江省最好的生态、最好的资源都在山区。”
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就愈加突出,资源要素的支撑能力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都要求浙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多山的衢州成了“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丽水设立“山区经济综合试验区”,他们不仅要发展,更要平衡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浙江其他山区县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黄祖辉说,其实“山区经济”不是一个新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发展山区经济,但“今天肯定与昨天不同,外部环境变了,战略地位也变了,现在我们更强调山区与山区以外地区的联动发展。”
是的,今天与昨天不同,我们相信,明天也会与今天不同——还是那山、那人,但,更美、更富。(记者詹丽华)
【浙商回归产业园】
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就细致提到要鼓励吸引浙商回归,提出鼓励浙商回归投资12个重点领域、9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等,筑巢引凤,浙商回归产业园成了浙商回归的平台。
什么是“浙商回归产业园”?百度不知道,但你经常会听到这个词。
在天下浙商家乡行、世界浙商大会上,我碰到了很多省外企业主,他们老家在浙江,大部分都是早年外出拼斗,现在实力强了,想回来再创业了。
2011年11月11日,嘉兴平湖市“中国国际葡萄酒博览交易城”奠基,这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由葡萄牙华人企业联合会执行主席、葡萄牙“中国城”集团董事长陈坚发起投资。10年时间,从小贸易开始,陈坚在葡萄牙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城。在国外待了10多年很少回国的陈坚,如今基本把时间放在国内,“回到自己家乡,感觉总是最好的,在外面赚了钱,最大的心愿还是回家投资创业”。
郑宪宏是浙江省经合办副主任,也是新闻发言人,平时联系最多的就是省外浙商。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经常能听到省外浙商告诉他,某个新能源项目在浙江已经投产了,某个高科技项目已经注册了,现在他更有底气邀请外地的浙江商人回来,因为政策明确了。
“数不清的高新产业园、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浙江省科创基地……这些都可以说是浙商回归的产业园。”郑宪宏说,下一步要搞回归总部大厦,回归基地,要引凤,没有巢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