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3月14日讯(记者 陈宁) “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进行一个月来,得到了社会各界无数热情的回应。讨论中,有来自校园、社区和基层群众的心声,畅谈他们的平凡感悟;有来自专家学者的各抒己见,表达理性的思索。还有许多热心读者报料田思嘉、徐建龙、沈慧刚等平民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道德二字;还有全省各地传承的村规民约,播撒善念,带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美乡风。讨论之余,我们回访这些曾经感动你我的平凡个体,细细咀嚼他和她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微小改变。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有一些人和事活跃在互联网的舆论场里,停留在大众的记忆中:吴菊萍、小悦悦、彭宇案、郭美美、温州市民……他们身上或闪耀着人性的温暖,感动了无数人,或被贴上道德滑坡的标签,引起社会反思。这些本无交集的个体,一次次引发了全民关于价值观的大讨论。今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近一年来互联网上曾引发价值观热议的十大事件,并梳理出方方面面的声音,共同探寻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
事件1:
杭州图书馆引关注
【回放】2011年1月,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的旧闻在微博上重提,杭图坚持了8年的这一做法“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而馆长褚树青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此言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称赞,杭图被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众议】
声音一: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农民工开放是暖闻,是知识之暖,是真理之暖,是文明之暖,是平等之暖,是公益之暖。
声音二:捍卫那些衣冠不整的人的权利,捍卫他们的权利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的未来。今天他们只是穿着衣衫不整,但是明天我们有可能突然变得“精神不整”。
声音三:与其不断夸赞杭州图书馆,还不如把我们身边的图书馆“公共化”,让这些资源被每个人平等共享。
事件2:
“旭日阳刚”走红
【回放】2011年2月2日,“北漂”的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受邀在央视春晚演出。早在2010年8月,网络拍客将演唱的视频版《春天里》上传,受到不少网友和音乐人的追捧。他们和同上春晚的“西单女孩”一起引发了人们对“草根明星”的关注。
【众议】
声音一:英雄不问出处,草根明星能上春晚,给无数有艺术梦想的“草根”造了一个梦:只要你努力,任何人都有可能成功。
声音二:除了春晚,社会是不是应该给草根更多的机会?草根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最擅长的、本职的领域获得承认。每一个勤奋努力的草根,其实都有资格获得足够的尊严,让父母和家乡父老感到自豪。
声音三:即使从草根到明星,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还是希望怀揣着艺术梦的普通人,驱使你们义无反顾走在这条路上的是梦想,而不是名和利。
事件3:
“郭美美”事件
【回放】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高调公开其“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奢华生活,这个被认证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微博短时间内引起轩然大波。郭美美的炫富行为还使得中国红十字会遭受非议。风波过后,郭美美成立个人工作室欲进军娱乐圈,并频频亮相媒体,一系列的行为引发网友热议。
【众议】
声音一:每个人都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高质量的生活并不只是用金钱衡量的。“炫富”行为折射出的是拼爹拼富的铜臭风气,可见腐朽的拜金主义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钱能摆平一切的金钱至上观,是麻痹社会公众的一大弊病。
声音二:许多人用“不捐款”给红十字会表明厌恶拜金主义的立场,但是你是否想过,许多等待资助的贫困地区群众受到牵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郭美美不应该改变我们对慈善本质的认识。
声音三:郭美美或许误会了,即便身在娱乐圈,除了高曝光度,还需要承担公众人物的责任。我们不能让“丑闻成为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让低调成了低调拥有者的墓志铭”。
事件4:
“最美妈妈”
【回放】2011年7月2日,在杭州滨江区白金海岸小区,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冲过去,用左臂抱接孩子。吴菊萍的手臂骨折了,女童稚嫩的生命得救了。吴菊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而后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最美姑娘”、“最美爷爷”等典型。
【众议】
声音一:“最美妈妈”吴菊萍不计后果的爱心托举,不仅给坠楼女童妞妞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激发着全社会的向善力量。
声音二:“最美妈妈”受到热捧说明,社会的道德风气,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每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身上。
声音三:盛名之下的吴菊萍,保持了一颗最初的平常心。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褒或贬,吴菊萍没有刻意回避,面对“英雄”称谓,说自己不敢当;面对批评,她认为“不是冲着我来的”。她的这种品质或许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事件5:
温州市民踊跃献血
【回放】2011年7月23日,“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一场生死大营救开始了,大量温州市民冒着酷暑来到各献血点踊跃献血,流动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灾面前有大爱,这份“温州温暖”感动了无数人。
【众议】
声音一:温州市民献血的一幕幕,是一次全民心灵世界的总迸发。
声音二:在突发灾难面前,更能激发社会成员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共同传递社会责任和使命。
声音三:在献血现场,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这又一次让我们相信:人心向善。没有人愿意看到灾难的发生,但是灾难过后,人心散发的温暖远比灾难本身的力量更强大。
事件6:
血燕造假
【回放】2011年8月15日,浙江工商局发布血燕抽检报告:大量血燕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多名燕窝经销商承认,市场上销售的血燕,其实是在加工作坊里,对一些劣质的白燕窝用鸟粪熏制或染色后形成的。这份报告又一次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食品安全问题上。
【众议】
声音一:商家无视百姓的利益,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商家诚信的缺失日益严重,重建商家诚信是燃眉之急。
声音二:对于所有行业所有经营者来说,“道德血液”很重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只有当“道德血液”流淌在所有社会成员身上,才能真正实现市场淘汰,有道德者行遍天下,无道德者寸步难行。
声音三:换个角度看,百姓无法介入商家的生产过程,他们走进超市购买产品就是对商家的信任,但是如果商家不以同样的真诚回报,那么这种信任不再,商家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
事件7:
彭宇案
【回放】2011年8月16日,天津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法院判赔108606元,此事将6年前的彭宇案重新带回人们视线。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位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刚下车的彭宇将老太送往医院抢救,事后被老太指认为撞人者,并索赔13万多元。一系列类似的事件引发了“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大讨论。
【众议】
声音一: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恰是信任危机的体现。如果每个人在帮助别人之前都要先考虑会不会被讹诈,接受帮助之前要思量对方是不是别有用心,势必造成人人没有安全感、人人冷漠无情的后患。
声音二:制度固然重要,但个人的道德承当和由此构成的社会道德氛围同样重要,一次或几次不当的判决,不是见义而不为的全部理由。
声音三:在类似事件当中有很多的围观者,他们是不是应该在发生了争议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主动作证。如果有两名以上证人的话,那么这样的误会将越来越少。
事件8:
佛山“小悦悦”
【回放】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过的人均未施以援手,最后一名拾荒阿姨救起悦悦。与死神抗争9天后,小悦悦离开了我们。年幼的生命引发了社会对人心、对道德的质疑。
【众议】
声音一:因为和小悦悦不相识,所以他们才选择冷漠,保持沉默吗?人麻木至此,怎能不长叹“道德缺失”。
声音二:拾荒阿姨陈贤妹救起了路边的小悦悦,小悦悦昏迷期间,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小悦悦的父亲王持昌取出善款中的6万元,捐给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人间的真情和真爱仍然令人动容。
声音三:勿以善小而不为,帮助别人,不需要“分场合”、更不应该“注轻重”。我们都应该认真想一想,碰到类似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做?
事件9:
深圳公务员殴打父母
【回放】2011年10月,研究生毕业的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务员廖天野与从湖南老家赶来的父亲数次争吵,发生肢体冲突,导致父亲身体多处受伤。其父说,廖天野还曾对母亲、姐姐数次动手。此事一出,网络舆论哗然。后经深圳市文明办协调,廖天野与家人和好。
【众议】
声音一:父母养育了我们,把我们从牙牙学语拉扯到今天,这份无私的奉献,注定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回报。不孝敬老人,社会就失去了人伦;不尊重幼小,人类就自毁了前程。
声音二:一个公务员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孝敬,甚至施暴,能指望这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公务员的素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声音三:现在,教育只拿分数说事,忽视了人生最基础的教育——学做人。但仍有家长表示“孩子学习好就是最大的孝顺”,可见成绩至上已深入人心。
事件10:
宁波农民工捐献遗体
【回放】2011年12月6日,在宁波打工的哈尔滨人孙永海患特重型颅脑损伤,不幸离世。随后,其子在父亲的捐献登记表上签字,同意捐献死者的两片角膜、两个肾脏和肝脏,共有5位患者受益。2011年,全国各地几则遗体捐赠新闻再度被热议。
【众议】
声音一: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理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有意义的事。
声音二:孙永海生前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个体,但是当他做了捐献遗体的决定,变成一个纪念碑的时候,其实是在帮助生活中更多的人,这是另一种活着的方式。
声音三:任何人作出遗体捐献的决定都是不易的,那么他们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同等回报和尊重?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遗体捐献制度,让捐赠者有尊严地离去,让亲属获得更高的道德满足感。
- 衢州市检察机关启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 浙江各地竞晒传家宝——村规民约,生活中的价值观
- 践行核心价值观 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 专家学者献计献策——聚民智,共铸价值观
- 文化道德领域研究学者各抒己见 价值观缺什么补什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