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1日讯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的浙江打造了“经济大省”的金名片。而在这张象征着财富的名片背后,还有一张文化名片同样值得关注。
从历届省委以一贯之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到本届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宏大战略部署,浙江始终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省建设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谋划部署,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总体目标,以重点带全局,以建设促发展,全面开创了文化工作新局面。
正是这一连串部署,构成了全省的文化惠民大工程,让这把文化之火越燃越旺。
逛博物馆不仅仅是小朋友的专利
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有300余个。而作为省会城市杭州,浙江省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免费开放,为西湖文化广场注入了一支文化强心剂,西湖文化广场也成为杭城著名的文化地标。
“每到周末,儿子都要来三大展馆晃一圈。”家住西湖文化广场附近的宋小英说,“玩累了,我们便去博库书城看书。里面有很多儿童书目,还有专门为小朋友准备的矮木凳,书多人少,很幽静。”
博物馆可不是小朋友的专利,学生白领都爱去。浙江工商大学大三学生许剑说:“城市里的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窗口,一个拥有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城市是有吸引力的。”
视障人员也能免费“看”书
让杭州这座城市有吸引力的不仅是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浙江图书馆也是市民的好去处。数据统计显示,2008-2010年,浙江图书馆年均接待到馆读者23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外借册次增长迅猛,2009年比2007年增长64.5%。然而,这仅仅是其中一个亮点。
在浙江图书馆内,还有一间特殊的“书房”——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
“免费开放后,这里就成了我和老伴最常来的地方,我们好像‘看见’了这个世界。”年逾七十的徐万三和老伴都是视障三级患者,他们之前做梦也想不到还能去图书馆“看”书。
向弱势群体开放,浙江图书馆展示了一种社会关爱和知识援助,更多的则表现了一种文化创新。
不光是省会城市如此,全省11个地市在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上,也有各自的创新。以余姚市为例,从2008年开始每年拨款400万元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制作了4万张“阳光文化爱心卡”和“阳光文化共享卡”,下发给全市8000多户低保户和新余姚人,用以文化刷卡消费。
文化志愿者教你学艺术
依托杭州市群众艺术总团八个分团及其他专业团体的力量,杭州文化馆为市民每年提供不少于400场的免费演出。不过,更吸引市民的是公益课堂。
公益课堂率先推出的是少儿秋季系列培训活动,其中有芭蕾基础、音乐欣赏、古筝、电子琴、小主持人培训班等。随后,面向普通市民的书法、美术、摄影、舞蹈、声乐、器乐、戏曲等培训班也将陆续开设。
听闻此消息,来自江西的吕贤立马给孩子报了免费班。“以前,孩子嚷嚷着要学古筝,因为钱的问题一拖再拖,原本20元钱一次课、一期15次课,加起来要300元,现在都可以省下了。”
这样的文化志愿者无疑是受老百姓欢迎的。而事实上,我省有着庞大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全省3万余支文体团队、50余万名业余文艺骨干,组建了一支覆盖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好书好片好演出
全部送到家门口
看电影、学跳舞、读书……如今这般生活在我省农村司空见惯。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农村,搞得有声有色。
“十一五”期间,全省年均送演出下乡1.5万场、图书200万册,电影22万场,并实现了全省农村中心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王董建是温州龙港下垟郑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永远忘不了2009年的那个冬天。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下垟郑村的父老乡亲们送去艺术大餐。5天10台戏吸引30万观众,创下了“小百花”建团25年来送戏下乡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
“《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梁山伯与祝英台》……让我们这群乡亲们看得欢喜、听得过瘾,容纳数万人的广场几乎天天水泄不通。”王董建回忆起来仍旧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小百花越剧团,一大批省内的文艺院团,也一直在默默地播撒文化种子。尤其是送文化服务从“分配形式”向“供求形式”转变,群众想看什么就按菜单“点菜”,真正满足了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组织文艺骨干培训、农民文艺汇演、民俗活动展示等方式,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成立了腰鼓队、舞狮队、秧歌队等,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
在“种文化”的基础上,我省还推行了以文艺演出和特色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走亲”活动。2011年,全省累计组织“文化走亲”活动913场。
如今,此类惠民工程深入农村,足不出村就可看到城市文艺院团的精彩节目,每月还可看一场电影;在村图书室就能借到杭州城区所有图书馆的书籍;足不出户就可观看数字电视,收听有线和无线广播……文化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日三餐’。
记者 南芳 通讯员 俞艳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