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原创 更多...
·连续5年全国业内第一 全兴精工小方向盘转动大市场
·为企业节煤20% “海亮能源”50亿打造“余热回收航母”
·做药品就是做人品 华海药业坚持用品质创造未来
·诸暨山下湖珍珠走上精品之路 高端化路线让珍珠真正亮起来
·重视全产业链培育 浙江横店影视打造中国的好莱坞
·从遍地开花到规模发展 中国水泵之乡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专注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泰隆商业银行破解世界性难题
·全球10强供应商如何炼成?浙江东晶电子创新中完成飞跃
·火腿是怎样生产的?金字火腿用心制作中华经典美食
·电气大王转身新能源新星 正泰集团转型打造“太阳之城"
杭温台采访线 更多...
·做药品就是做人品 华海药业坚持用品质创造未来
·[中新网]浙江民企占据创业板10%席位 转型升级化解融资难
·[新华网]浙江民间投资激增 政府鼓励进入铁路等基础建设领域
·[华声在线]台州:打破行业壁垒 加速民营资本进入各领域
·[四川新闻网]浙江将抓紧制定政策鼓励民资参与铁路等建设
·[新蓝网]浙江泰隆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先行者
·[青海新闻网]泰隆——服务的楷模 管理的典范(图)
·[青海新闻网]华海药业坚持用品质创造未来
江南如此多娇
楠溪江漂流直下
甬金绍采访线 更多...
·连续5年全国业内第一 全兴精工小方向盘转动大市场
·[四川新闻网]浙江诸暨:让中国珍珠“昂首”进入国际市场
·[四川新闻网]沁园集团主动担当打造水安全防线
·[千龙网]打造影视全方位产业链 横店影城提供厚道服务
·[西部网]“民营经济在浙江”全国知名网媒采风活动圆满结束
·[千龙网]诸暨山下湖 民营企业在珍珠之乡绽放光彩
·[新蓝网]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拿着剧本来 带着片子走
·[中国日报网]春晚奥运会崭露头角 大丰将小企业做成了大市场
大家被珍珠吸引了
诸暨山下湖珍珠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2浙江行 > 省情—综合  正文
大山深处巨变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

  浙江日报讯 敕木山,雄踞景宁鹤溪镇,山高林密,几个畲村散布其间。

  我们造访的敕木山村,像多数畲寨一样依山而建。“从县城驱车,经惠明寺可直抵。”简短的路程指示,忽略了途中太多的崇山峻岭,一路山连着山,看不见尽头。畲寨虽小,65户283人,却历史久远,居者皆为畲民,自称“山哈”。

  关于“敕”,《说文》说“敕,诫也”,《虞书》称“敕天之命”。看来,敕木山的得名,应与古时的法令,尤其是帝皇的命令有关。

  果然,村里老翁相告:相传宋高宗南渡时,山神汤仙女显厥灵异,运木于朝以资国用。高宗大喜,降敕褒封,山因之名,村以山名。

  千百年来,畲寨独居深山,守望着刀耕火种的日子。

  变化在不经意间到来。“这些年,畲村变了!”村支书蓝华亮说。从10年前村民刚解决温饱,到如今小车奔驰山道,敕木山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足以佐证蓝华亮的感受。

  大山深处改变命运的每一步,有艰辛、无奈、彷徨,但畲民的坚守、勤劳和乐观,记录下精彩往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我们以此表达感慨。

  畲乡产业新符号

  敕木山村吸引人的是大片茶园。一望无垠的绿色,是小村产业发展的新符号。

  由于紧挨惠明寺,据说,这里是赫赫有名的惠明茶发源地。

  小小一片惠明茶,因最初的种植者惠明和尚得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惠明茶与国酒茅台同获金奖。不过,当年的风光遗落在奖台,畲寨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裨益。

  10年前,敕木山村只有稀稀拉拉上百亩茶叶,且疏于管理。问起“为何不借着品牌,规模种植有机茶”,村民的回答不约而同:刚吃饱饭,谁敢冒险改种茶叶?

  47岁的村民蓝延忠,当初就抱着这种念头。去年,他把家里最后一亩地种上茶叶,七八亩茶叶年收入万元。而5年前,他是村里出名的贫困户。

  “两个儿子要养活,一家人拼命种稻,以免挨饿。”蓝延忠讲述的是多数村民的心病。可高山种稻,产量低下,很多年份仍是口粮紧张。蓝延忠记得,那时番薯刚结果,村里人就迫不及待地挖来吃了。

  当效益农业在山下风行时,饿怕了的畲民仍死守着几分稻田。直到2002年,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景宁推行万家畲民万亩茶的“双万工程”,每亩茶补助600元至800元,激活了年轻的村支书蓝华亮的头脑。他挨家挨户劝说种高山有机茶,可村里人仍在观望,蓝延忠就是其中之一。

  “种茶要两三年才有收成,不种稻吃什么?茶叶又卖给谁?”求变的机会,从来要考虑成本与风险。现实的顾虑,令畲民无所适从。

  “带着畲民干,不如做给他们看。”曾在县城茶叶公司打工、熟谙销售门道的蓝华亮,率先种起100多亩茶叶,成立合作社,承诺按市场价收购茶青,一解村民后顾之忧。

  更大的吸引力,来自此后的扶持政策。2008年,敕木山村列入省财政厅联系帮扶村,第一笔20万元资金流向茶园,一亩能拿1100元补助。同大多数村民一样,蓝延忠坐不住了。每年领着六七千元补助,他的底气足了。

  畲村因此转现生机。“茶山越种越多,一斤茶青卖80元,一斤白茶卖四五千元,口袋鼓了。”蓝延忠显得心满意足。他家的变化,是山村的缩影。今年,全村茶叶已有1790亩,农户收入高的有六七十万元,低的也有万把块。

  山村迎来汽车时代

  村民蓝佩环一家的晚饭,是在县城一家饭店完成的。吃饱喝足后,他开着自家那辆雪佛莱轿车,慢悠悠地回村了,后备箱里是刚买的一堆衣服和零食。

  “现在没车可不行,瞧,村里差不多一半人家买了小车,到县城购物、下馆子,有时还去景点逛逛。城里人怎么说来着?这叫小资生活。”51岁的蓝佩环觉着现在的生活很时尚。

  他有时也感叹,生活咋就不知不觉说变就变了。

  10年前,畲村有辆自行车已经算潮了;5年前,大家又迷上摩托车,家家都有;现在,小轿车满山跑,有线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冰箱、空调也常见。

  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变。自来水通了,抽水马桶用上了,原先遍布村寨的露天粪坑销声匿迹,农户也告别了“楼上住人、楼下养猪”的习惯。更让人安心的是,去年全村医疗保险投保率达91.9%,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0%。

  新旧生活的更替,就这样在小山村上演。但蓝佩环津津乐道的,仍是他的汽车经:“我有一年驾龄了,这驾照整整考了一年。”

  蓝佩环只有初中文化,连电脑也没见过,而驾照理论考试需机考,这可难坏了他。他只能找来小学课本,从ABC开始学,勉强学会了操作,不时还得请教小孙子。可第一次机考,他笨手笨脚地忘了程序,不及格。这样连考3次,才磕磕碰碰地过关。

  路考也不轻松。他说:“最搞笑的是倒库,这么多人看着,特别紧张,怎么也倒不进去。”

  蓝佩环不记得考了多少次,最终捧回了蓝本本。不过,村里还有很多考不出驾照的村民。去年,蓝佩环的邻居也买了小轿车,可是驾照考不出来,只能把车子卖了。

  走向城市生活途中,难免一波三折。但我们相信,人在旅途,畲民会勇往直前。

  读书耕田山中乐

  畲族的图腾是凤凰,考上大学被村民诩为山沟沟飞出金凤凰,是莫大的荣耀。

  可是,这样的金凤凰曾经稀缺至极。2008年以前,敕木山村只出了一位大学生。

  43岁的蓝聪明,在前40年的人生中,也没有这种幸运。

  蓝聪明的父亲早逝,靠母亲种地抚养长大,高中只差半年就要毕业了,可是家里交不起学费,无奈辍学。他伤感地说:“在畲村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畲民认为,种田比读书更重要,多数人只有小学学历。”

  这是蓝聪明的遗憾。

  谁也没想到,40岁那年,随着家里生活宽裕,蓝聪明居然重拾书本,先考中专,再考电大,一级级补课。

  一个中年农民,何以有如此劲头?蓝聪明说,2008年他当选村委会主任,想帮村里开拓农产品销路。可是一出山跟人合作,签合同、谈条件,都要用上营销、法律等知识。“当时我想,现在不是躲在山沟沟里的年代了,小村要发展,一定得和山外接轨,村民文化素质首先要提升”。

  蓝聪明报考了中专。“半夜醒来,他家灯还亮着呢。”住在对门的村民,看到他夜以继日地努力,忍不住感慨。每周,他都风尘仆仆地赶到县城上两天课,读的是法学专业,这对在职生来说是门辛苦的学科。

  “村里人当时不理解,一把年纪了,还读什么书?但慢慢地,我一本本证书考出来,村民也眼热了。”蓝聪明说。从那时开始,他向畲民推介县里的教育帮扶政策,每年选送一批批农户去县城,免费接受种茶技术培训,每期课程长达半个月。他还鼓励农户去考品茶、评茶等技术职称,多一手创富绝活。

  因为蓝聪明,敕木山畲民的观念为之一变。他们说:“畲民缺知识、少技术,不学习开不了眼界,畲村就不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畲村已有20名拿证的村民,这几年还陆续出现了8名大学生,其中3个是像蓝聪明一样的再教育“后补生”。

  在他们心目中,畲村的变迁才刚刚起步。

  想唱就唱新畲歌

  畲民爱唱歌,山歌热情似火。

  听说我们到来,58岁的蓝年花特地赶来,落落大方地用畲语为我们高歌,声音空灵而悠远。看我们如坠云里雾里,她解说歌词大意:“家家户户都改楼,高山新村起茶园,村道水泥都铺透,小车一路到门口……”

  从劳作、情爱到歌咏新生活,畲歌内容的变化,可见畲村的变迁。

  “这首歌是我刚写的,以前可不唱这些。”说话间,蓝年花从挎包里掏出笔记本,里面记着几十首山歌。最初的几页,是以前唱的山歌,内容多为“蜂蝶恋花花丛行,百鸟都爱树和林。鱼儿爱着清清水,小妹爱着勤劳人”。

  蓝年花是寨子里有名的歌手,28岁就担负起祭祀、婚恋、丧礼等活动的主唱。

  “老山歌更像是一种仪式,大家平时忙于生计,有活动时才唱。”蓝年花说,很多畲族的传统仪式在简化,年轻人也不学山歌,很长一段时间,寨子里一片静谧。

  畲歌缺失的时候,对畲民来说,如同生命缺了一角。

  蓝年花家里种了几亩茶叶和竹子,每年有几万元收入。可农闲时,她发现无事可干了,身上的山歌基因蠢蠢欲动。“畲歌唱出好心情,还有教化功用。如果埋没了,很可惜。”她决定拯救山歌。

  不久,一支畲族山歌队诞生了,畲村从此不时飘出天籁之音。

  每天一有空,村里新建的老年活动中心就被歌声占领。畲族妇女特意穿上绛红色镶五彩花边的传统服装,腰系彩带,头戴银饰凤头冠,用畲歌唱响新生活。

  “现在,山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想唱就唱。”蓝年花把生活的点滴变化写成歌曲。为欢迎我们到来,她特地写歌一首:“远方来的尊贵客人,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山村,旧村已变新样,家电填满新房,外来媳妇嫁进村……”

  追梦高山之巅

  通往畲寨的村道,是一条爬坡而上的石板路,平整而干净。

  “这是前年修的,省里的美丽畲寨特扶项目下拨35万元资金,村容从此改观。”蓝华亮说,这些以前不敢想的大项目,现在司空见惯。其中,包括3.5公里长的九重阳竹林道。

  九重阳有150亩竹林,因为没路,村民以前只能背毛竹下山,一天最多背百斤,赚取10元钱。那时,毛竹对村民来说是赔本的买卖,无人问津。

  这两年,竹林道修成,运输车上山,小村又多了发家致富的产业。蓝华亮说:“今年,很多农户光卖笋,就赚了五六千元,加上卖竹子的钱,是笔不小的收入呢。”

  新的规划在畲民心里形成。“今年,我们向县里报了茶叶基地套种香榧项目,每亩补助1万元,收益肯定好,可改变单一靠茶叶增收的现状,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蓝华亮的未雨绸缪,让我们看到了畲民的梦想在飞。

  其实,畲村更大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在村口,一座新公厕显得孤单。但蓝华亮说,这是为3年后敕木山旅游风情度假区准备的,到时,畲寨是游客必到之处。

  根据县里的规划,这个度假旅游区的面积达62.1平方公里,总投资40多亿元,敕木山村是其中一个重要布点。

  这两天,蓝华亮正磨刀霍霍,他盯上了邻家的房子。那房子有2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适合搞农家乐。他谋划投入几万元,把每个房间的独立卫生间搞起来,为游客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令畲民纠结的上山公路也不愁了。这条山路只有两米多宽,从今年开始,省里补贴敕木山村修路费,山路将加宽到两车道,方便游客上山。

  “畲寨的传统文化要恢复,民族建筑要重修,欢迎游客来旅游休闲。”蓝华亮说,在他眼前,美丽畲村并不遥远。

  畲民的梦想,就在高山之巅放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11 大山深处看巨变
·[走基层]嵊州大山里有支“摩托车医疗队”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九:美丽乡村我的家
·创业创新闯天下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八
·好雨洗出千峰翠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七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