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超在水源点艰难取水
村民自挖的蓄水池。只有在雨季,蓄水池才能蓄满。
一元钱,一块砖,微爱心聚成大梦想!
浙江在线公益基金会淘宝店地址:http://shop103883687.taobao.com
浙江在线云南禄劝8月10日讯(特派记者 郭涛 王坚颖 郎豫风)又是一个艳阳当空的上午。前些天的一场大雨,让云南省禄劝县则黑乡凳子山村的许多村民都松了一口气,家里的大缸小桶多多少少都储存了一些水,近些天的吃水问题是不愁了。
今天是村小校长鲁明的暑期家访日。顺着斜斜的泥土路爬上四组,正好碰到12岁的尤超拎着小桶在水源点舀水。水是从岩石缝里渗出来的,就算水量最丰沛时也连不成线,需要将身子探入洞口去舀出来。
“咋个今天还要弄水?”
尤超回头看见鲁明,咧嘴一笑:“我妈说我反正没事做,弄一点是一点。”
尤廷艳的腿受过伤,爸爸和哥哥去驮水时,她就在家里烧火煮饭。
小机灵鬼每次驮水都帮妈妈打前站
尤超家可谓“近水楼台”,离水源点不到50米远,但用水并不像我们想像那样方便。
“经常断。打不着水。这两天是下了雨,家家水都够用,等过两天再来看嘛,说不定就莫得了。”尤妈妈说,翻过个山头,“山背后”有个泉眼,他们一般会到那里去驮水。但是,几乎所有的水源点都这个问题,就是流量太小。碰到运气不好,有四五个人排队等在那里,基本上当天这水就没指望能轮到了。
好在尤超是个小机灵,一双腿在山路上可以跑得飞快。双休日或放假,妈妈外出驮水,他都会自告奋勇背着小桶打前站。发现那里人多了,立马跑回来报告,妈妈可以及时折回,转而去山下的邻村。
对这样的行为,邻村村民虽不太欢迎却也表现得比较克制。他们就愈发自觉,总是赔着笑脸,对别人接水时的拖沓也有足够的耐心。“有哪样办法呢?不然就莫得水吃。”尤妈妈说。
“不过这些天是够吃了,不消去驮。”尤妈妈指给我们看,院里的小水窖是满的,家里的桶桶缸缸也基本都储满了水。这些水,一半是陆陆续续驮回来,一半是靠雨水接来的。
雨水是怎么接的?尤超又抢着带领我们去看他们家的露台。这里的条件略好的人家,几乎都有这么一个露台,伸出屋檐一米多宽,地面左高右低,四角密闭,只在地势最低处留出一个口子,外面是长长的胶皮水管,一直连接到院里的水窖口。每逢下雨,屋檐雨水从瓦片沟流到露台,再顺水管引至水窖,一滴都不会浪费。
而条件略差的人家,没钱建造这样的露台,只能接到两三个瓦片沟的雨水,吃是够了,但生活用水还是得三天两头去驮。
李德辉从自家阁楼上拎下水桶
12岁男孩一人赶着骡子拉回300多斤水
李德辉有两个姐姐,大姐在昆明帮人家卖热水器,二姐在禄劝县做服装生意。两个姐姐离家前,都是父母的好帮手。也许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12岁的李德辉很有一点小男子汉的担当,小小年纪,就已经独立承担起驮水的任务。
骡子是驮水的主力军,利用特制的背架,25公斤的白色汽油桶,它一次可以驮四桶。
可是,这水桶装满了,怎么才能运上骡子背呢?李德辉得意地笑了一笑说,我有办法。随身带一根胶皮水管,一头放进水里,另一头用嘴巴吸一吸,放进桶口,自来水一样就流进桶里了。
嗬,这个办法真不错!懂不懂这是利用了虹吸原理?“你说了我才懂……不过我们都晓得这个办法,用了好久了!”李德辉说。
除了骡子背上的四桶,李德辉还有自己专用的小汽油桶:“我背得动30斤。比我们同学都要背得多。”
要知道,这样的桶是用细细的麻绳充作背带,肩膀上的吃重远远大于水本身的重量。身高152厘米的李德辉,除了背这30斤之外,还要一手拎一个装满水的饮料瓶。
这样一趟,一家人可以吃上两三天。
“想把西湖搬回家”的女孩张大存
孩子们是贫瘠环境中最美好的希望
接连跑了三四家,孩子们的情况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全家外出走亲戚,扑了空;有的孩子玩疯了,作业才刚刚开始做;有的孩子却把老师布置的“每天一篇日记”像流水账一样抢着写到了8月下旬……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不论年龄,帮家里干活,这是不用老师布置,却也一定会完成的暑假作业。
小男生普遍有点力气,像尤超、李德辉,都抢着帮家里驮水。女生力气小一点,也会跟着去帮忙舀水,或者在家里干活。11岁的尤庭艳,母亲残疾没有劳动力,父亲已经52岁。每次父亲带着12岁的哥哥尤庭座外出干活或者驮水,都是她在家里烧火做饭。
村人贫穷,但对孩子的关注和期望丝毫没有因此减逊一分。有的父母,自己三四年没添置过任何衣物,孩子却是每季都有新衣服穿,有合适的文具用。枯水季节,有的父母为了省水,在家里吃不用水也能烹调的烤土豆下饭,却保证孩子每天能带上一瓶水。甚至,村民们舍近求远,将有限的水全部引至村小供孩子们饮用,自己却翻山越岭去辛苦找水。
孩子们,是这片贫瘠土地上最美好的希望。虽然干渴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他们的眼神依然清亮水灵。
一元钱,一块砖,微爱心聚成大梦想!
浙江在线公益基金会淘宝店地址:http://shop103883687.taobao.com
(拍下时请注明“甘泉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