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浙江省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发展之中。然而,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缺,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不断涌现,发展与生产要素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发展中“突围”是整个浙江面临的严峻考验。2013年底,海宁在全省率先迈出要素改革第一步,其进程如何?收效怎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日前,浙江在线记者赶赴海宁一探究竟。
浙江在线记者 张蝶兰 孙璐 杨朝波 杨晓燕 蔡李章 通讯员 柴天明 发自海宁
“我们要进一步把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行完善,不断扩大评价范围,使评价涉及范围更广、对象更完整。”
“目前海宁的很多探索都是创新性的,都是可以成为样板性的,但还需要不断的深入和完善……”
正在召开的海宁市“两会”上,有关要素配置综合改革的话题,成为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焦点。
代表委员们口中的“要素改革”为什么如此受关注?改革又让海宁改变了什么?
一张“体检报告”搅动海宁千家企业神经
【数字速读】19家企业实施关停;13家企业计划关停;17家企业完成兼并重组或正在实施兼并重组;10家企业计划兼并重组;完成“退低”项目70个;退出落后产能33.6亿元;腾退低效用地2647亩……
从2013年9月11日省政府批复同意要素改革试点至今,不过短短3个月,海宁是怎样做到如此快速改变的?
“亩产效益评价体系”正是此番改革的秘密武器。
评价体系以企业占地、亩均产值、单位产值能耗等指标对全市1659家工业企业排出名次,分为A、B、C三类,A类企业用电、用水、用地、用能一律优先保障;B类企业用电超过额度将面临高电价;C类企业不仅得不到信贷支持、禁止竞拍工业用地,还面临着现有电价、水价加价等惩罚性措施。
这份“体检报告”一出炉,就如同往海宁上千家企业的负责人心里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激起幅度不小的连锁反应。
“我们公司发展势头和规模都不错,没想到竟然会被划入C类企业。”海宁顺龙染整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小林告诉记者,当时获知消息很有些震惊。随后他发现了症结所在,“原来企业占地面积有73亩,其中17亩属于闲置土地,这么一摊,我们的亩产效益就低了。”
现在,闲置土地已退还给政府,企业也在政府牵头下,积极配合接通管道蒸汽。以前企业通过烧煤来产生蒸汽,每年要消耗上万吨煤,接通管道蒸汽可压缩能耗30%,每年将节省下200万以上的成本开支。
费总感慨,“这次评价就像是给企业做了一次‘全面体检’,让我们发现了许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紧迫感。”。
作为本次改革全程参与者之一,海宁市发改局副局长、要素改革办副主任许明华,进一步道出了要素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的原由。
“以往的政策多只是鼓励先进企业,现在则是对末位企业进行淘汰。虽说板子‘打’在仅占5%的C类企业上,但‘疼’在所有企业身上。这对所有企业都是一种‘倒逼’压力,也更能激发整个市场的活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