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越来越多,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而在目前的政策下,外省籍学生只能回到户籍所在省份进行高考。对许多在外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丧失了在当地继续求学、参加高考的机会,甚至左右了他们的前途。于是,呼吁放开“异地高考”的声音越来越高涨。
而就在目前,全国有13省市明确表态,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具体方案最迟将于年底前公布。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浙江省。“异地高考”政策,对我省的外省籍学子有怎样的影响,下面这一家人的处境,颇具一些代表性。
孔维坤的二伯:“天天关注,说白了就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异地高考这块能够落实下来。”
这家人姓孔,来自河南省。今年夏天,老三家的孩子孔维坤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进了学军中学,全家都很高兴。但是新学期开学后,家里人发现,以前自信满满的孔维坤有了变化。
孔维坤的二伯:“小孩子现在有点情绪,情绪是什么呢,不能参加高考。”
孔维坤的母亲“(这是你儿子的房间)对,学习用品都放到上面来了。本身是和父母住一起的,现在步入高中阶段,所以父母省吃俭用给他另开辟一个小房间。孩子内心苦了就在墙上写几个字,谦,勤。”
墙上除了这两个大字,还贴着一张满满的学习计划表,在最后写着自我鼓励的话:加油,相信自己,只和自己比。孔维坤的家人对记者说,孩子志向远大,希望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浙大,但是,孩子能否在浙江参加高考,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未知数。因为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庭来说,回河南参加高考几乎是不现实的。
孔维坤的母亲:“他说妈妈如果把他送回老家,可能会把他毁掉。因为初中的时候我们回去考了一次重点中学,他说那边的题跟这里完全两样。(完全不是一个系统)对,他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题。”
除了教育地域差别造成的阻碍,现实生活的困难更让“回家高考”显得步履维艰。2001年孔家全家人就来到杭州,从事出租车行业。孔维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杭州念书。在河南老家,只剩两个老人在家种地。如果全家回去,对大人意味着失业,如果孩子一人回去,又无依无靠、从头开始,在高考这个节骨眼上,谁也不愿让孩子吃这份苦。
孔维坤的母亲:“如果送回老家我们什么都很难弄了,一切从头开始了。我们老家就他爸爸一亩六分地,四个人吃都吃不饱。儿子说我们班就我一个是外省的,说着泪都出来了,我当时就知道孩子心怎么想的。”
孔维坤母亲心里痛苦,是因为身边有着前车之鉴。孔维坤的堂哥,也在杭州读书,当年在初中毕业时,他作出了痛苦的抉择。
孔维坤的二伯:“校长最后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作为家长,我作为校长,咱们无能为力。咱们心情是一致的。不过你要理解学校,你儿子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对你的儿子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就是不能参加高考……”
虽然孔维坤的堂哥成绩不错,梦想是考大学。但是要考大学,就意味着要回河南读高中。对他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最后他选择了杭州一家职高就读,留在了杭州。
孔维坤的二伯:“(我问他)你回老家吗,我回去干嘛?我爸爸妈妈在这儿,我妹妹也在这里,你让我回家一个人我生活怎么办?我说你跟着爷爷奶奶。跟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不能跟牢我,爷爷奶奶家里面还有地呢,很忙,也管不牢我,我在家里面好像一个没有父母的流浪儿童一样。”
儿子为了留在杭州而作出的痛苦妥协,让父亲咬紧了牙。他决心不能让即将面临高考的女儿再重蹈覆辙。
孔维坤的二伯:“托朋友靠亲戚挪些钱在余杭区买了一套最廉价的房子,4000多元一平方米的房子,落户了,让我女儿的户口迁了过来。”
但是这靠着七拼八凑买下的一套杭州房子,只能解决他一家孩子的高考问题。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问题,不可能都靠经济手段来解决。对他们来说,现状的改变,根本上取决于高考教育政策的改革。
孔维坤的二伯:“2011年中央两会开过之后,我们非常高兴,说今后学生参加高考可以异地高考,我们非常高兴。可以说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两天两夜睡不着。”
孔维坤这样学习成绩优异的外省籍学生,可以说是全省120万外省籍学生中,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而在他下面,120万外省籍学生是个庞大的基数。“异地高考”政策对这一庞大的群体又意味着什么?007记者来到孔维坤的母校,这里的整体情况颇具代表性,因为该校招收的100%都是外地学生。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副校长洪建斌:“每年新初一学生报上来的时候,我们澄清两句话,一,你的孩子一定有书读而且一定有好书读,第二个,浙江目前没有开放异地高考政策,那是要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招收的学生全部来自外地,其中,本省占40%,外省占60%。副校长洪建斌对于“异地高考”政策十分关心。因为他们学校中有六成学生是外省的,他们必须根据这一政策来作出抉择。而作出抉择的时间点,就是初中毕业的时候。这是一道分水岭。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副校长洪建斌:“回老家孩子比例大约15% ,还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前往职校的孩子我们这里是比较多的,所占比例70%到80%。剩余参加普通高中的考试,从目前反馈过来的情况来看,留在浙江高考的数量微乎其微。”
洪建斌副校长所说的“留在浙江高考”,指的其实就是在浙江念高中,念完高中后,还是得回原省份参加高考。而这“微乎其微”的数量有一个数据可以参考。在浙江省内的外省籍学生共120万人,而在其中,在浙江省内高中就读的外省籍学生仅1000多人。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副校长洪建斌:“他们非常的纠结,因为我们这里的孩子有很多是出生在杭州长在杭州,会说杭州话不会说家乡话。回到家乡他是异乡人,回到杭州他也是感觉我是异乡人,所以他们是漂泊的一代。”
除了教育政策的门槛,外省籍学生相对较差的家庭条件,在很多时候,也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副校长洪建斌:“历年来,我们浙江都是高考大军,这批(外省)孩子无论从经济家庭环境他的学历基础等各方面来说,你想和浙江的孩子来同台竞技的话,我觉得技差一筹。”
杭州明珠实验学校的情况,可以说是在我省的外省籍学生处境的一个缩影。当然,“异地高考”政策所影响的,不仅限于外省籍学生,对本省籍学生的影响也是存在的。另外,高考作为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考试制度,每个地区间又会做怎样的平衡?这也是人们所关心的。
“异地高考”政策,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围绕教育公平,各方也不乏争论。根据省份的不同,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之间矛盾的激烈程度也有强有弱。
杭州市民:“这样外地的同学可以更方便。”
杭州市民:“本来就是在这里接受教育,如果回本省考试,对他们来说很不公平。”
杭州市民:“外面的学生到这里来考试,肯定是占了我们这里的名额。”
杭州市民:“本身我们现在读书都很紧张的,如果外地学生再到杭州这里来高考的话,我想肯定有影响的。”
杭州市民:“对大家一个交流嘛,对杭州本地一个经济的增长社会进步嘛。”
杭州市民:“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只有教育机会更公平,以后发展才会更好。”
记者在杭州街头的随访中,多数市民对“异地高考”政策持欢迎态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京、上海这些因为“教育地方保护主义”被人诟病最多的地区,人们对于“异地高考”政策的分歧与矛盾十分强烈。浙江省社科院王平博士分析,浙江作为一个“高考大省”,一方面本省的高考生源竞争力十分强大,每年的高考分数线都排在全国前列,说白了,外省籍学生,有这“金刚钻”,敢来揽这“瓷器活”的,并不在多数;另一方面省内高校资源也不如北京、上海等地区,也就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一说。
浙江省社科院王平博士:“我的预期,并不是认为这个问题会非常大。我觉得可能会出现部分,但绝不会成为一个大部分的情况。”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所所长林莉,曾经参与了我省“异地高考”政策的前期调研工作。她对记者说,“异地高考”政策施行后,受冲击最大的,是我省的高中教育资源。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所所长林莉:“到2019年之前,本省籍的高中(生源)规模呈减量趋势,但是之后本地生数量也是朝上走的。”
林莉说,目前省内高中在读的外省籍学生仅有1000多人,在所有120万外省籍学生中,目前的数字还是一个很小比例。但是“异地高考”政策施行后,外省籍学生入读浙江省内高中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增长。实际上,在她的调研中,多数外省籍学生表达了入读浙江省内高中的愿望。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所所长林莉:“因为浙江高中教育质量相对比较好的,可能有一种情况,孩子在浙江读完高二回去,一年的时间足够他适应当地的考纲,考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对于异地高考的方案,教育部有一个时间表,要求各个省在12月份之前,出台每个省的具体方案。目前已有包括浙江、上海在内的13个省市确定年底出台方案。而黑龙江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明确异地高考具体门槛的省份,设定的前置条件是“须具有我省高中学籍且高中阶段在我省连续就读3年以上,父母在我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所所长林莉:“我估计的话(浙江)可能还会再紧一点,因为我们的基数实在太大了。也有可能高三学生马上开始实行(新政策),也有可能会有缓冲期。”
浙江省社科院王平博士:“我们这个制度改革不能光改一个异地高考,而应该从整个教育资源分配去通盘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们要重新考量每一个省份所分到的大学录取名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