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 郎豫风
浙江在线杭州12月19日讯(记者 戚珊珊)不久前,网上有个报怨帖:“快到年底了,想给爷爷奶奶买件用得着的礼物,可是买什么好呢?跑遍了市区大街小巷,发现适合老年人的东西少之又少,儿童用品却琳琅满目。”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好几年前就有人提出“银发经济”的说法,说老年人的消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忽视老年人市场的开发,不仅使商家失去了市场,丢掉了效益,也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可是在现实中,“老年产业”究竟发展得如何?
老年生活馆开了3年多 成本还没收回来
在杭州潮鸣街道所巷社区树园小区,有一家“老年生活馆”,专卖老年人用的商品。站在远处,巨大的“老年生活馆”五个字就已经进入眼帘。
一走进去,是一个70平左右的大开间,各种洗脚桶、轮椅、坐便椅等大件商品摆在两旁,中间空出一条道。再往里的空间被隔出了两层,上面仍然就地摆放商品,下面则是办公桌和几个货架。
店长高志红是个年轻小伙,他说,原先只有两三个柜台,就卖些针头线脑,是社区为了方便老年人而设的。没想到小卖铺很受欢迎,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社区决定扩张。09年8月,社区开出了这家老年生活馆,场地变大了,货品也更多了,当时也有报社记者来采访报道过。
所巷社区是杭州的老社区,居住的老年人非常多。社区工作人员小石告诉记者,“所巷社区常住人口大概有12000人,老年人就有2000人左右。”
小高说,刚开张的时候生意挺好,像顶针、放大镜、药盒定时器等老年人需要的小玩意儿,都是平价销售,从几块钱到几十块不等,附近的老头老太太们都爱来挑挑买买。后来进行了一次扩充,主要进了一些大件商品。
可是,营业至今3年多,老年生活馆的“人气”却大不如当初。这天,门外走过不少老人,买菜的、遛狗的、散步的……但一上午始终没有一个人走进店里来。
问起经营情况,小高有些犹豫地说,前后总共投入了10来万,不过现在成本还是没有收回来。“我们的店还很粗放,卖的东西少,形不成规模,一家店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社区里的老年生活馆
但原因并不仅此。办公桌旁的货架上,针头线脑已然不见,放着放大镜、老花镜、护腰垫等一些体积较小的商品。小高把每一种放大镜放在报纸上演示了一遍,效果都挺好,不过价格让我有些意外,5倍放大镜45元,10倍放大镜98元,电子放大器要600元。
我没有掩饰我的惊讶,“这些东西都很精细啊,所以成本就高了。”小高指了指一排拐杖中的一根继续说,“那个进口的拐杖,要1千多块呢。”“那有人买吗?”“很少。”显然,国内外老人的消费观念和购买力不一样,同样的老年商品会遇到截然不同的市场反应。
尽管生意冷清,但小高对老年产业却抱有十分的热情,他给我介绍,在日本有专门的老年用品一条街,商品分类非常细致,老年人只要走进去,可以买到所有需要的老年用品。他说自己的终极理想就是开一家老年商场,规模化、产品多、种类全、交通便利。
但其实他自己心里很清楚,“这需要大量资金和精力,尽管从商业角度来说完全可以操作,但是很多人都觉得投入这个产业远远不如投入其他产业收到的回报更多。这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个产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还需要长时间完善。”
售价600元的电子放大器
产业门类发展不平衡 老人仍为买衣服发愁
先看一组数据。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860万,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根据浙江省老龄委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表明,到2015年浙江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991万,占全省户籍人口的20%以上,即每5人中至少1人是老年人,年均增长4.5%,浙江也成为了全国最早面临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地区之一。
这些都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购买力日趋增强,正孕育着一个急待开发的金矿。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将市场目标聚集到老年人身上。
今年11月15日—11月19日,首届浙江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召开。来自海内外和港澳地区200多家涉老企业和代理商参展,共展出上百个门类数千种商品。此外,展出的老年地产、老年旅游等都受到了关注。
这几年,老年地产逐渐“升温”,在网上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表示很感兴趣,有人则持不同意见,“把老年人聚集住在一起不就打破了‘生态平衡’吗,正常社区里要有大人、小孩、老人,这样的生活才会愉快。”
65岁的陈大妈在博览会上体验了一些护理器械后觉得很不错,不过她并没有购买的打算,“就是来参观见识一下。”她说自己更关心的是,看看能不能买到适合自己穿的衣服。可是逛了一圈后,她失望了,根本没有看到有老年服装的展位。
“我们这个年纪哦,买衣服真当头痛,以前扯块蓝布头叫裁缝师傅做做好了,现在哪里还有人这样子穿啦,但是又不太好买,衣裳店里都是卖小姑娘穿的。”记者在杭州朝晖小区等老人较多的小区里跟老人们聊天,他们感慨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
既然老年产业市场巨大,为何老人们连买衣服都要发愁?专业人士分析老龄人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消费群体,对消费产品和社会服务有着与其他年龄层次的消费群体不同的要求,客观上形成一个庞大的、结构多元化的老龄需求市场。
“产业发展是不错的,但目前各个门类发展不平衡,有些有优势的就会发展得快些,像老年保健品。”浙江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老年服务处处长黄元龙对记者说,专门生产老年服装和老年食品的企业现在确实比较少见。
——“是不是因为利润薄?”
——“电视机也是薄利的。”
——“可还有很多企业在生产销售电视机。”
——“对,因为我们的老龄化还处在初期,老年人的购买力不高,所以企业、商家不愿意做。”
业内人士:“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当我最初抛出“老年产业”四个字向黄元龙询问发展现状时,他迅速回答:“现在连‘老年产业’这个概念都不确定,你说这是‘老年产业’,那是不是还有‘妇女产业’?”
他认为,这的确是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可是目前政策扶持、研究都不足。“外延和内涵都还不清晰,比如保健品,你说是老年人专用,可是中年人也可以用啊,所以我们很难统计,政策也没法有针对性。”
这一点在老年产业博览会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在参展单位名单上,像“老同志之友杂志社”、“浙江老年电视大学”这样一眼就明白是对口老年人的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明年我们民政厅要专门调研老年产业。”黄元龙说,虽然概念不明确,但还得去搞搞清楚。
说到发展不平衡的老年产品,黄元龙说,“明年我们会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开辟养老服务用品专区,作为展示窗口,以后每年开产业博览会,还要编制老年产品指数。”
目前,在整个产业中,除了老年产品,养老服务是被提及最多的。
黄元龙说,我们正在推“老年宜居社区”、“老年友好型城市”,也就是人们可以在社区“就地养老”,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有老年通道,有大字标识的指示牌等相关配套。
黄元龙认为养老服务虽然是“事业”,但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用两条腿走路会更理想。“两种养老方式,一种是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这是社会化养老;另一种是半社会化的,老人在社区里养老,这里又分为两种,一是就近去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二是服务上门,这就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
“总的说来,产业发展很好,目前的问题是这个阶段的大多数老年人没有购买力和消费观念。他们节约了一辈子,到年纪大了你让他改一改,多多去消费,这很难。”黄元龙说,可能还要一段时间,需求才会大到能够促进产业发展。
一名业内人士用8个字概括这个产业:前景光明,道路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