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8日讯(记者 汪维诺)“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曲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了这个我国最古老的剧种。
有传承才会有未来。今年4月,浙江昆剧团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联合办学,开设戏曲表演(昆剧表演)、音乐表演(昆剧音乐演奏)专业六年制订单班,将公开招收浙江昆剧团的第六代昆剧“代字辈”传承人。此次招生距离1996年浙江昆剧团招收“万字辈”学员,已时隔17年。
考虑到戏曲学习的年龄特点,今年招收的学员主要针对1999年9月1日后出生的小学生。由浙江昆剧团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招生小组到各地组织现场报名并初试。戏曲表演招收男生24名,女生16名;音乐表演招收学生10名。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学费全免,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学年还能获得学院奖学金。学员毕业后以“择优录取”为原则,提供进入浙江昆剧团工作的岗位,并提供继续升造的机会等。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在4月15日前到浙昆团部或艺校在各地组织的招生点办理报名手续。
在招生新闻会的现场,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从“传字辈”的老艺术家们取名说起,谈到浙江昆剧团的按字排辈的传统。
1921年,苏州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集资在苏州贝家五亩园创办昆曲传习所,传习所是为了使昆曲传下去,所以当时每个艺名中间的字就取个“传”字来代表。然后又按照生旦净丑不同行当的特点,由“玉、草、金、水”四个字为偏旁取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生角如美玉,所以从“玉”旁,如周传瑛;旦角从“草”字头,如姚传芗;丑角圆滑流利,所以从“水”旁,如王传淞;末角和净角,要有黄钟大吕之声,以喻金石,所以从“金”旁,如郑传鉴。那个年代的老戏友,一看名字就知道这个人是唱什么行当的。 “传、世、盛、秀、万、代、昌、民”等辈分用字,都是“传字辈”的老艺术家决定。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但现代昆剧人的按字排辈是从就是“传字辈”老艺术家开始的。
浙江昆剧团成立于1955年,前身浙江苏昆剧团在建国初期,是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樑等,在原民间戏班“国风苏昆剧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昆剧艺术表演团体。继1956年排演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传统剧《十五贯》后,又相继创作排演了如《西园记》、《牡丹亭》、《长生殿》、《风筝误》、《狮吼记》、《渔家乐》、《浮沉记》、《少年游》、《公孙子都》、《红泥关》、《临川梦影》、《乔小青》、《未生怨》等及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传统折子戏。
浙昆的每一代昆剧传承人中都有着昆剧代表性人物。“世字辈”的汪世瑜(梅花奖获得者)、王世瑶、张世铮、沈世华等;“盛字辈”的王奉梅(梅花奖获得者)、陶伟明、陶波等;“秀字辈”的林为林(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张志红(梅花奖获得者)、程伟兵(白玉兰奖获得者)、李公律、杨崑(文华表演奖获得者)等;“万字辈”的曾杰(奥运小生)、毛文霞、胡娉、鲍晨、朱斌、胡立楠等,青年演员们现在也已经能挑起大梁,并在全国的各类戏曲舞台上频频获奖。在浙昆学习成长起来的影视界明星也不少,有章金莱(六小龄童)、邢岷山、何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