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6月19日讯(记者 戚珊珊/文 周旭辉/摄)明天,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10周年的日子。2003年6月20日,该救助管理办法公布,收容遣送制度宣告废止。
今年起,国家民政部将每年6月19日定为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今天是首个“开放日”,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对市民开放,记者也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房间无异味有空调有蚊帐
☆市民提建议橙色衣服太刺眼
救助站位于西湖区西溪路870号,站长赖勤说,这里由原来的杭州市收容遣送站改建,所以硬件稍差一些,但是软件和功能服务是很好的。
记者走进救助站发现,男女住宿区分开,每个房间住4个人左右,有空调,一人一床。而且,夏天为了防蚊虫,救助站还很贴心地给每床都装了蚊帐。
“你们闻,基本没有味道,因为房间异味是纳入我们工作人员考核的。”赖勤说,每天早上工作人员都会用药水和紫外线进行消毒,而且当被救助人员离开后会立马换洗床单,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救助站里的活动区域很多,活动室、洗浴室、医务室、心里辅导室、图书室等基本设施都有。在一间很大的活动教室里,10多个被救助人员穿着救助站的橙色和蓝色的统一服装,正在看报纸、电视。
有参观的市民提出,这个衣服的颜色太单一了,特别是橙色看上去有点刺眼,会让人不太舒服。
赖勤解释说,衣服是从市场批发的,每次都是一个颜色,她最近也发现这个问题,等仓库里这一批用完,以后会挑温和一点的颜色。
21岁的被救助人员小李正在低头看杂志。他告诉记者,前天他从老家成都一个人来杭州玩,在西湖边看音乐喷泉时,不料钱包和手机被偷,身无分文的他只好报警,随后被送到这里。
小李已经在这里住了2个晚上了,下午就会有人护送他回家。“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救助站,刚来的时候很害怕,担心以后会有心理阴影,但是这里的护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很好,我也不担心了。”小李说,以后他还会到杭州来,也会回到这里来看看。
★工作人员:被需要的感觉很好
☆精神压力大 救助站留不住人
探访了救助站的设施,再把目光聚集到工作人员身上,毕竟他们是和被救助人员直接打照面的人。他们的具体的工作有接待登记、甄别、洗澡、理发、心理咨询、医疗、护送返乡等。
赖勤说,来救助站的很多是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疾病患者等,各种传染病在这里都会出现。如果被救助者在登记时提出自己携带艾滋病毒,救助站会送他去医院做检测,这中间都是救助站工作人员零距离接触。
在这点上,赖勤很希望能够建立一种保障机制,“比如说疑似艾滋病患者,能不能在检测结果出来前的这段时间,能够有相关部门暂时隔离一下。”
赖勤的烦恼还有一个,虽然救助站是杭州市民政局所属的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但是因为工作精神压力大,待遇不高,留不住人。
“07、08年那会儿,我们推出了4个岗位,结果有2千多人来报名,很火爆。可是有些人吃不了苦,偷偷考上公务员走了。现在每年都有人才流失。”赖勤有无奈地说。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主任戴斌量今年30岁,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就在救助站。刚来时他的日常工作是计算机岗位,但也要承担值班接待和护送返乡工作。
“之前我护送人员去新疆,坐50多个小时火车。在车上要照看人员,很难睡觉,经费也不允许坐飞机。第二天再坐50多个小时火车回来。”戴斌量说。
虽然每年身边都会有人离职,但戴斌量说,刚开始确实有点不习惯,但现在觉得这份工作挺好的,“因为我能感觉那些孩子需要我,我能真正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