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高层与政务 正文
“溯源新理念 大潮起之江”特别报道之六
凝魂聚气铸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文化篇
2017年10月11日 05:11:1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周少华 秦军 王婷 李文芳 陆遥 严粒粒

CshKFlndMOGAIncWAAMocTCu-rw886.jpg

2005年8月3日,习近平在乌镇调研古镇保护工作。 浙江在线通讯员 摄

  文化惠民

  ——满足群众文化生活

  努力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习近平

  文化乐园滋润城市乡村

  2005年5月15日,西子湖畔,玉皇山麓。习近平揿下浙江美术馆开工按钮。投资4.2亿元的美术馆拉开了建设大幕。

  建一个浙江人的美术馆,曾是几代人的梦想。如今,站在杭州南山路上,一眼就能望见那座波浪形的建筑,依山向湖,错落有致。简洁、淡雅、古朴的建筑犹如“生长”在西湖边的一幅江南水墨画。

  这座至今让人流连忘返的文化地标,就是在习近平的亲切关怀、直接推动下规划建设的。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2003年1月31日,大年三十,习书记来考察时,天上还下着小雨,他打着伞,冒着寒风冷雨,带着一行人来考察选址。”14年后,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依然还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

  习近平那天在南山路考察完后,马上就开会研究。

  因西湖边用地极其紧张,许多人建议将美术馆建在钱江新城。最终,习近平一锤定音:“这个美术馆就建在西湖边。”

  在谈到浙江美术馆的建筑风格时,习近平指着身穿对襟中式上衣的许江说,既然建在西湖边,就应该是中国的样式,就像许江穿的衣服,应该一看就是中国的。

  2009年,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如今,该馆已跻身全国重点美术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约50个、公共教育活动近300场次,成为美术创作展示交流的重大平台、重要窗口,大大丰富涵养了浙江人民的精神生活。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22亿元、总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的西湖文化广场,占地10余万平方米、标志着杭州从“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迈进的杭州大剧院,与浙江美术馆一起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的文化地标。

  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人类传统文化的收藏之所,习近平对博物馆情有独钟。他重视博物馆的保护修缮、重视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让文物蕴含的价值融入人们生活,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

  2005年5月,习近平考察西湖博物馆建设情况。在临时搭建起的简陋工棚内,习近平讲了一番话,让张建庭至今难忘,“习书记说,建筑是‘丫环’,西湖是‘主人’,西湖博物馆的建筑形式要符合西湖特色,要进一步坚持‘浓抹自然、淡妆建筑’的理念。”

  习近平的话风趣、生动却又意味深长,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在他的关怀下,西湖博物馆成为挖掘、传承杭州城市文化和西湖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成为服务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场所。

  中国水利博物馆也是如此。2005年4月,习近平考察位于萧山的中国水利博物馆建设工程现场。时任水利博物馆筹委会负责人的张志荣回忆说:“习书记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告诉我们,博物馆的布展方式要有革命性的变化,不能仅是陈列展品和图片宣传,更要创新理念,综合应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寓展览、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以增长知识,受到教益。”

  如今,置身于水晶塔内的中国水利博物馆时,可以感受到大量沉浸式的场景,许多文物,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栩栩如生地“活”了起来。

  “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浙江省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2005年,浙江文化投入总额超过14亿元,与“九五”期间5年文化投入总量基本持平。从2006年到2010年,“十一五”期末,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建起一个覆盖浙江区域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丰富群众生活

  没有文化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非常关心群众文化生活。

  2005年5月17日一早,绍兴杨汛桥镇文化中心刚开门不久,习近平就来到这里,在这个全省首家农村文化综合体内,和老百姓拉起了家常。

  “最近在读什么书?”“最喜欢看什么电影?”“在文化生活方面,还有些什么需求?”

  村民们见习书记来了,很快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句地畅谈亲身感受。

  “有了文化中心,闲的时候我们不愁没地方去了”,“生活在这里感觉很幸福”……习近平听了,脸上满是笑意。时任杨汛桥镇党委书记赵建国记得,“习书记肯定了文化中心的工作,也提醒我们,文化服务要跟上村民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次调研之后,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成为习近平常常牵挂的一件大事。

  2005年6月1日,习近平在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说:“目前,我省城乡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多数文化活动场所集中在县级以上城市,不少农村文化阵地存在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缺内容的情况,一些偏远农村至今无法收听广播电视节目,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不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

  普遍的问题尤其需要治本之策。在习近平关心下,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年11月,浙江省演出公司负责人陆湘汉受命组建“浙江钱江浪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钱江浪花艺术团)”,免费为基层群众送演出。

  艺术团首创的“钱江浪花”文化大篷车,能像“变形金刚”一样迅速变成一个绚丽的大舞台,文化下乡一下变得非常方便,“钱江浪花艺术团”受到基层热烈欢迎,各地农村不断发出邀请。

  习近平对“钱江浪花艺术团”的创新和坚持给予了批示表扬。

  回忆起当时的批示,陆湘汉仍然很激动。“那是2006年8月,习书记肯定了我们的创新演出。他批示中提到,‘钱江浪花艺术团文化直通车,搭建了文化服务基层的平台,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贴近基层,富有实效;希望认真总结,不断完善,持之以恒,积极推广,把更多的精彩节目送到基层乡村,进一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花引来百花开。一时间,“钱江浪花艺术团”成为文化下乡的标杆。嵊州越剧大巴、衢州文艺大篷车、平阳流动剧场、景宁文艺直通车、庆元文化大篷车等,常年穿梭于基层,为群众送去喜欢的节目。

  流动大篷车一时成为浙江大地上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使农村的文化环境有较大改善。”按照习近平的指示,全省各地加大了探索,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的自主权和主体性,不断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让文化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沿着这条惠民之路,浙江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2013年,浙江开始打造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农村文化礼堂。经过4年多的建设,截至今年8月,全省已累计建成74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覆盖全省超过26%的行政村。

  文化惠民,滋润城市乡村,孕育出了一片绿意葱茏的天地。

标签: 习近平;浙江;治国理政;文化 责任编辑: 杨静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10111878686291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