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和杭州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先后宣告成立,杭州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集团数量达30个。至此,以53所中小学为龙头,93所学校为成员单位的杭州名校集团化战略已然初具规模。
如果把2004年看作是杭州基础教育改革“里程碑”式的年份,那么,2005年无疑是等待实践说话的一年。经历了外界的高调宣传、部分家长的猜测或质疑后,杭州教育界在新学年招生报名开始之际发出了一个声音:名校集团化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一种趋势,它给杭城的择校热降温,但要真正改变择校现象尚需多方面努力。
战略
公平教育上演“杭州模式”
“青春中学只有9亩地,但有1200多个学生;原来的前进中学拥有27亩地,却只招到800来个学生。”坐在前进校区的校长办公室里,杭州青春教育集团学校领衔校长赵婷婷感触颇深,简单的两组数据表明“择校”现象近年愈演愈烈。
按照学区划分,原前进中学学区内共有3所小学:刀茅巷小学、游泳巷小学和东园小学,以前这些小学的家长们对前进中学似乎并没太多好感,每到五六年级,大批小学生就开始琢磨着转学。近年来国有民办初中兴盛后,更多家长把希望寄托到附近启正、春蕾等学校的电脑派位上。
对于几近白热化的择校风,“名校集团化战略”在几年名校连锁办学的摸索后显得顺理成章起来。去年7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在破解“七难”中的“上学难”问题时明确提出,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目标直指“择校热”。
与去年招生时的境遇截然不同,青春中学前进校区今年获得了追捧。在得知青春中学实施分年级而非分学区的教学之后,家长们对这块名校招牌的“含金量”信赖有嘉。从刀茅巷小学的数据能看到最明显变化,一个年级50多位学生中仅有2人参加了民办初中摇号。
效应
学区生源流失会明显减少
“我们这辈子是没指望了,现在就把全部寄托放在了孩子那里,哪怕是拿出棺材本,也要让他读名校。”一位失业家长的话得到众多家长共鸣。记者从下城区一小学校长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也证实,因为该学区的中学不能让很多家长满意,以往每年一般都有一半毕业生选择民办中学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择校。对前进中学来说,去年40%的学区生源流失率尚不算高。对于去年下半年成立的大部分名校集团来说,2005年将迎来集团化后的首次招生。尽管具体报名日期还未确定,但种种迹象表明,集团化战略效应已开始显现。
“去凤起小学的门口看看,居然变成了长寿桥小学的牌子,心里一阵高兴。”在杭州长寿桥小学本部的办公室里,一位在杭州仙林苑住了6年的家长正兴冲冲地跑来咨询入学问题。
就在家长们为不用想法择校而舒口气的时候,长寿桥小学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家访。从3月份起,他们逐一调查学区内适龄孩子情况。目前已受访的2/3家长表示,要让孩子留在学区内上学。
在采访中,肯定名校集团化的不在少数。“去年买房的重要原则就是要离文三街小学近,没想到成立集团后,几个分校区的硬件更好。”去年才把儿子送进杭州文三街小学的王女士还有点不满足,“早知道其他几个校区也不错,买房的挑选余地也大了。”
家长过高期望VS学校谨慎推进
家长:要名校更要名师
在看到名校集团化带来变化的同时,也有分学区的家长不满变化的进度。“我以为合并入名校了,会有名校的老师来给孩子上课,谁知道惟一的改变就是班主任更忙了,天天要去上公开课,还忙着培训、听课。那谁来管孩子啊?”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抱怨,虽然之前不是名校,但天天去接孩子还能碰到老师聊几句孩子的情况,现在却不行了,班主任走路一阵风,嘴里总是念叨着“忙啊忙……”她纳闷,怎么名校老师不来,原来的老师又不管,这还怎么了得?
新生家长们更心急。他们巴不得直接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地盘,塞进名师所在的班级。一位姓蒋的家长一针见血:“名校集团合的是牌子,而在牌子下的老师更重要。进了名校,没有好老师一样是白搭。”为此,她已经不止一次去询问长寿桥小学的新一年级放在哪个校区,并一个劲建议:“我们希望放在老校区,远一点没关系,只要是本部就好!”这一想法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既然都是一所学校了,老师自然也应该流动起来,要不然,名校集团只是个壳!
对此,一些教育集团的负责人显得很无奈。“1998年孩儿巷小学并入长寿桥小学,直到2002年才基本完成融合,让老师们认同‘长寿’的风格;2002年竹竿巷小学并入,也直到今年才能把那里的孩子放到一起上课,而且这还是在一个年级只有2个小班的基础上,老师、学生数量少,工作要容易做得多。”长寿桥教育集团负责人董诞黎介绍,“一方面是家长们对名校的期望太高,以为成立集团了就会给先前的学校带来很大改变,一旦不如意就有意见;但名校是块多年的金字招牌,我们走得很谨慎。”
校方:教育不是喝牛奶
在名校集团成立之初,曾有人担心“牛奶会不会被稀释”。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教育并非是简单的一杯牛奶或是几杯水的内容,而是人和观念的融合和长进。首先看学生。多年的教学风格在不同学校的孩子身上打下了很明显的印记。有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春游,一位校长带新并入集团小学的孩子们去茶叶博物馆参观。当时正好有乌克兰的客人也在,孩子们虽然好奇,却没人去打招呼,直到校长提醒可以表示友好,他们才拘谨地挥起小手。回校后,其他校区的带队老师也说途中碰上了外国友人,但不同的是,孩子们很自然地上前聊天,嘴里冒出的单词连老师们都佩服。“并不是孩子们不行,而是平时见识、学习的机会不够,孩子们不够自信。”
董诞黎分析说,这也是很多名校集团特意把一年级学生放到老校区的用意,从新生起就培养一种认同感,一种自信心。
家长们关注的师资问题走向如何?尽管老师们很敬业,但把一个普通老师培养成一个名校的名师,确实需要很长时间。据了解,成立集团后,各名校采取的基本是大教研组一起备课,一起准备教案的方式来帮助分校区老师提高,真正的师资流动尚未开始,目前仅限于个别中层管理干部的流动。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才能刹住择校风
“会有好转,但需要努力,要有一个过程。”在采访中,这句话多次被名校集团的校长们提及。从事实看,在名校集团的学区范围内,择校风的确有所减弱,一部分心态较平的家长选择了家门口的“名校”,但在学区之外,择校现象依然普遍,几个名校集团的校长不仅要操心集团内部的诸多事宜,还要推挡学区外家长的择校要求;几所国有民办小学同样是生源满满。
归根到底,依然是“功利性”的要求让择校风在大批的追随者中愈刮愈猛,愈演愈烈,而让孩子们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梦想仍旧遥远。想来,随着入学高峰的渐平,各学校特色教育优势的日益显现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择名校,择热校的现象终将好转。
链接
杭州名校集团化进程
2002年12月初,杭州西湖区成立我省第一家公办基础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
2004年4月28日,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成立。
2004年10月5日,杭州下城区八大教育集团举行揭牌仪式,杭州安吉路教育集团、杭州长寿桥教育集团、杭州东园婴幼教育集团等正式成立,并实施“名校办连锁”的发展策略。
2004年11月2日,杭州二中教育集团、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杭州四中教育集团、杭州中策职校教育集团、杭州绿城育华教育集团等五个以高中为主体的教育集团宣告成立。
2004年12月,杭州江干区成立三个教育集团: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采荷中学教育集团、国泰教育集团。同时,有关方面宣布这三大集团在管理、经费、人员等方面将“三通”。
2004年12月28日,杭州天长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之后,上城区还推出了四个教育集团,分别是宗文教育集团、行知幼教集团、胜利幼教集团、建兰教育集团。
2005年伊始,杭州拱墅区宣布成立四个教育集团,包括外来创业者子女教育集团、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红缨学前教育集团。
2005年4月25日,杭州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和杭州第十中学教育集团先后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