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标杆]
●根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02年至2004年的年度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浙江环境支持能力连续三年排在西藏、海南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我省的森林覆盖率已达59.4%,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人民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在全国尚属首创。
[亮点评说]
杭州市环保志愿者戚志坚:有一个故事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它发生在乐清市的西门岛上,一位小学校长带着师生们,几年来尽其所能保护着岛上那最后一片珍贵的红树林。在我周围有不少这样的志愿者,他们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甘于奉献,乐此不疲。他们中有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也会继续为我们的家园护绿添彩。
浙江人有一个梦:再过20年,把浙江建设成为一个有着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怀着这绿色的梦想,浙江人开始了绿色的征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更进一步坚定了浙江人建设绿色家园的决心。
2003年1月,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把生态省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18日,《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在北京通过了省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专家论证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在会上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努力把我省率先建成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
作为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生态省建设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2003年城市声环境质量报告》中,宁波跻身全国十大安静城市之列。当安静指数成为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时,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诗意地栖居,将不再是一种奢侈的梦想。
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转变。海宁有64%的农村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尽情享受着“屋顶的阳光”;慈溪316个村全部实行了生活垃圾袋装化……
如果从空中俯瞰浙江大地,你就会被满眼青翠的景象所折服。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我省的森林覆盖率已达59.4%,居全国前列。
以八大水系、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为重点的“811”环境整治行动正向纵深推进。
各市认真落实流域水质管理责任制。衢州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将境内1.24万余只竹料腌塘全部平毁或转为他用,41家土法竹造纸企业和200个农户半机械家庭作坊关停或转产,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土法竹造纸历史,同时还关闭了龙游亚纶纸业公司的省内最后一条草浆生产线,极大地改善了钱塘江源头的水质。
据初步统计,钱塘江流域27家氨氮排放大户年减排废水3200多万吨,减排氨氮3800多吨。
不少地方走出一条市场化治污的成功之路。如绍兴市打破了行政区域限制,把市区和绍兴县140多万人口的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纳入统一的管网,再由市、县合建的绍兴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体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绍兴还配套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收费”的政策,即市、县企业同一类对象实行同一收费标准,污水处理费由专门机构收取,一个口子对外,建立起良性的回报机制。
生态保护与建设整体推进。到2004年底,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50个,占全省国土面积1.42%;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8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53个。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完成179.5亿元。
将自然引进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相继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市、县(市、区)39个,生态乡镇24个,环境优美乡镇10个。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杭州德加社区环保网页上一次讨论的内容——网友甲:“不知什么时候,青蛙钻进了咱们社区,夜夜鼓噪真烦人,应该治理这种噪声污染!”网友乙:“青蛙是益虫,对保护社区环境有好处。环境优美才引得青蛙来啊!”经过热烈的讨论,社区居民达成了善待青蛙、保护环境的共识。
在浙江,像德加这样的国家级“绿色社区”和省级“绿色社区”共有228个,这些社区居民大多不用一次性用品,用篮子、布袋买菜,购买无氟空调等环保产品。在杭州朝晖街道大家苑社区,许多家庭还“认养”了门前的绿地,孩子们纷纷和小树“结亲”。
人与环境友好,经济和环境同轨,生态环境优先,大手笔推进环境保护工程,浙江离绿色家园的梦越来越近。
近几年来,全省关停并转“十五小”企业近3000家;已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0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0多个,182个基地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茶叶、罐头、鲜果、粮油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成为浙江农业的新名片。
推进技术创新,实施清洁生产,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觉行动;设置生态门槛,推行绿色招商,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的明智选择。各地结合自己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功能,不断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从先污染后治理、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不久前,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途径和主要任务。4个市、10个县(市、区)、20个工业园区和100家企业成为省级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单位。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承担了较多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不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牺牲者”,无疑是有效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途径。浙江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如生态环境保护与各地政府的“钱袋子”、官员的“帽子”挂钩,异地开发、下山脱贫、生态脱贫、“大岛建小岛迁”等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兰溪市通过调整水费解决库区资源补偿问题;义乌市与东阳市实现了城市饮用水供应水资源有偿交易;金华市划定一定区域范围成立金磐开发区,由磐安县组织开发建设,而收益全归磐安;杭州市率先初步形成生态补偿机制构架,从今年起市财政在原有1.5亿元资金的基础上,再新增5000万元专项补偿资金,使生态补偿资金规模达到两亿元。杭州同时计划先在县级行政区域内开展企业间的排污权交易试点,争取2007年在杭州全流域范围内建立完整的排污权交易机制……
日前,酝酿大半年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由省一级政府制定出台生态补偿的政策性文件,在国内尚无先例。
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正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如明确规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对按时完成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地区,兑现相应的财力补助和奖励。对移民下山后将原宅基地改为农林用地的农户,对迁出小岛的渔民,当地可根据实际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
在积极开辟生态补偿经费来源等方面,省委、省政府正通过发挥我省的体制机制优势,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力建设我们共同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