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轻纺城,一直是浙江省绍兴县的一张“金名片”。2002年,中国轻纺城完全成为一个民营企业。去年该市场成交额达276亿元,在全国数万个专业市场中,连续14年位居第二。
然而,今年年初,中国轻纺城开始一场引人注目的变革,随即引起广泛关注与争议。
“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据介绍,曾让绍兴人引以自豪的轻纺城,正面临兵临城下的危机:
按2005年的销售额统计,之前一直属于“第一轻纺城”的位置,已经被另一城市夺走。与此同时,一场打造轻纺城的运动在长三角“甚嚣尘上”,包括上海杨浦,江苏海安、常熟、苏州、无锡等地都在建“轻纺城”,长三角在建的项目已有10多个,投资总额已逾100亿元。它们都有可能在规模、环境、服务等方面超越绍兴中国轻纺城。
同时一直压在绍兴人心头的,是号称“商品批发第一”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小商品城每股价格60多元,中国轻纺城只有6元左右。
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有人直言:是绍兴县政府一度放弃了对轻纺城发展的主导权。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政府主导”模式,始终把市场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使义乌保持了市场的国有身份,降低了商务成本。
商务成本居高不下
据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哲君介绍,2002年,中国轻纺城“市场”放开,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曾有一间3.6米见方的门面房创下了当时拍卖之记录,6年租金380万元并一次性付款。一间3.6米宽、8米长的门面房一次性付款170万元38年租期,而市场上炒到300万元。与此同时,绍兴轻纺城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目前老市场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现代服务功能不全,甚至连空调都没有,市场面貌严重老化。而且市场交易方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现金交易、现场交易“三现”的传统交易阶段。
一位商户也告诉记者,现在轻纺城的营业房,房租比一手转让价格大概要增加5~10倍,真正赚钱的是那些房东,经营户实在赚不了多少钱。
绍兴县的一位领导直言:如果只讲市场公平,那轻纺城就会充斥越来越多的二房东。如果一个市场仅剩下不想做生意的二房东时,我们还能期待市场持续繁荣吗?
孙哲君认为:改变中国轻纺城存在的恶意炒房、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等环境瓶颈,并非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就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加强调控,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政府主导”引发争议
据悉,今年年初,中国轻纺城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改造。据估算,此次改造政府至少要投入近20亿元。
根据规划,中国轻纺城的经营面积将从60万平方米增加到160万平方米左右。政府出资改造后的轻纺城,将全部由政府控股。
对此,有人担心,一旦政府主导,强势降低商务成本,会不会导致原来业主所掌握的资产贬值?政府主导,会不会降低市场效率?
面对疑问,孙哲君说,政府主导首先体现在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整个市场的规划和战略布局上会更科学更合理。其次,在合法、合情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参与投资获得土地等资源成本上的降低。同时,政府主导不是从头到尾的“政府主宰市场价格”,政府在完成前期规划、建设后,会把市场的管理和运营交给专业的机构,按照市场发展规律运作。
采访中,有人士认为,希望通过政府主导的“有形之手”带动市场规律的“无形之手”,给商户带来更好的经营环境、更低廉的商务成本,其立意无疑是好的。但政府直接控股后,如何让轻纺城按市场规律运作,可能还需进一步探索。